10月19日,由沈阳市政府主办,沈阳市经信委、沈阳市节能协会承办的中国沈阳节能新技术(产品)交流推介大会暨节能创新论坛在沈阳市东北大厦隆重举行。
中国沈阳节能新技术(产品)交流推介大会暨节能创新论坛现场
来自国家工信部和各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监察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节能协会、节能服务机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新技术(产品)供给侧企业、金融投资机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及国内外最前沿节能技术与产品企业代表六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
会议(论坛)由辽宁省工信委副主任蔺晓刚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闫卫东等出席大会。会议(论坛)由辽宁省工信委副主任蔺晓刚主持。
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闫卫东致辞
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闫卫东在致辞时提到,沈阳正处在加快建设国家建设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沈阳的发展需要节能创新为“稳增长”夯实基础,为“调结构”增添动力。
沈阳市政府将深入贯彻国家《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十三五”阶段性特征,全面贯彻“四个着力”要求,深入实施“四个驱动”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充分发挥节能创新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努力使节能创新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发展的驱动源泉,为加快实现沈阳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做了《强化节能技术创新 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的主旨演讲。杨铁生表示,技术节能在工业节能的贡献率达45%。十三五期间技术节能将保持高速增长。
工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虽然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工业发展仍未摆脱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给环境保护带了巨大的压力。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杨铁生表示,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点行业工艺清洁化改造。二是扎实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高端机电再制造。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应用示范。四是统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工业绿色转型离不开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因此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工业能效。
工信部围绕节能创新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在重点行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二是在重点行业实行能效领跑者制度;三是实施节能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十三五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分析了十三五我国能源发展的时代背景,给出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七大路径,并指出低碳发展也可通向现代化。最后指出我国低碳转型的四大目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在提到《智能绿色制造工程 驱动工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时,谈到了四个方面:一是传统工业走向智能时代;二是智能制造工程体系与发展;三是工业创新发展的六大路径。杨海成表示,智能制造正朝着制造资源化、制造服务化、智能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节能和智能制造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推进共同融合。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介绍了《能源形势和我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 。周大地表示,我国十三五能源增长总量可能低于预期。从终端产业发展和部门用能需求预测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有可能在45-47亿吨之间。我国能源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增至2.2%,2015年增速进一步降至0.9%。同时煤炭消费总量已经超过峰值。我国低碳能源发展势在必行。而节能具有长期战略重要意义,是低碳能源发展的基础。节能将进一步推动低碳能源发展。
此次会议(论坛)期间,参会代表在交流展区,与参展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洽谈和沟通。
10月19日下午,节能技术(产品)推介大会上,青岛特利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洁能资本有限公司、辽宁拓邦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节能企业介绍了目前最新的节能技术(产品),引起了与会嘉宾的热烈反响。
节能监察论坛现场
同期还举行了节能监察论坛,来自各省市节能检查领域的代表对目前节能监察的现状、措施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后与会嘉宾还将考察沈阳国际软件园、新松机器人工厂两家企业。
与会嘉宾参观沈阳国际软件园
与会嘉宾参观新松机器人工厂
中国沈阳节能新技术(产品)交流推介大会暨节能创新论坛通过节能新技术(产品)的发布、展示、交流,为用户、企业、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将有力推进国家政策与企业效益的对接,技术推广与实际应用的对接,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并将通过政府与企业互动,为企业发展注入绿色商机,从而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