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垃圾围城”,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城市先后进行了垃圾分类试点推广,“互联网+”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在新兴公司美好的环保愿景与理想的利润空间背后,这一领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
“互联网+”垃圾回收新模式正成为垃圾回收行业新贵。在新模式的探索阶段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与态度、企业的战略与困境对于新模式更快地适应中国城市环境,成为突破“垃圾围城”的利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大量问卷分析、个人访谈、实地走访,分析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与垃圾分类推广难的原因,以无锡、上海为例剖析了新模式发展现状与特征、对回收行业与对居民垃圾分类及意识的影响,探讨了新模式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垃圾回收新模式?
自2000年以来,为应对“垃圾围城”,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城市先后进行了垃圾分类试点推广。然而居民参与意识薄弱、政府职能的错位与缺位使得试点计划缺乏可持续性,垃圾分类最终都偃旗息鼓。
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互联网引入垃圾分类回收领域。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线上投废、线下交投的模式,网络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回收专业队伍承接回收与付费,所有废物都分类,所有废物变成钱或可兑换生活用品积分的新型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
这一行业新贵受到多方热捧,北京、上海、杭州多地尝试社区智能垃圾回收系统,基于O2O平台的企业也呈云集之势,“盈创回收”、“回收哥”、“再生活”等应用都在逐渐扩张。
然而,在新兴公司美好的环保愿景与理想的利润空间背后,这一领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
我们团队综合使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调查手段。主要走访无锡洛社张镇家园和上海睦邦环保公司陆家嘴、张江村站点,并同时在线上进行关于“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发展前景的问卷调查。总计共回收有效问卷285份。
初步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垃圾分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居民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也多有不满。
“您对您所在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现状是否满意?”“您对您所在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现状是否满意?”
此外,我们还发现家庭垃圾分类意识普遍薄弱,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年龄差异。
地区差异方面,经济更发达的上海市在垃圾分类上的投入早于无锡,其成效也优于无锡。
年龄差异方面,青年人有较高的垃圾分类意识,但参与家庭垃圾分类的大多是老年人。
新模式特点
多次走访上海睦邦环保公司后,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回收程序和回收行业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年轻化。
紧抓信息化潮流,移动客户端适应当下年轻人依赖电子产品的生活方式;
操作便捷、用户体验良好十分吸引年轻人。
便民化。
居民预约上门,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居民通过积分卡实现少量垃圾的兑换。
信息化。
回收过程中涉及数据、单据都纳入数据库;
工作人员摆脱繁杂的纸上作业,减少失误;
工作历程有迹可循,管理者易于调控。
规范化。
互连管控,回收价格透明,避免缺斤短两;
控制损益比,避免内部工作人员非正常操作;
公司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整编个体回收者。
体系化。
垃圾从源头到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一体化处理;
中间至少省去两次中转环节,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和场地成本。
科学化。
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拣后送往再生资源公司,各类废品得到最为恰当的处理;
避免不正规的处理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
阻止可利用资源成为假冒伪劣产业链的一环。
推广中的“痛点”
正如站点工作人员和环保公司负责人所言,“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正面临着重重阻力。
居民垃圾回收方面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居民参与度仍有大量提升空间。其次,部分居民贪图小便宜而进行多家比较、分别取高价回收。再次,部分居民缺乏对垃圾分类摆放或者清空瓶内残余的意识,这给回收者工作带去诸多不便,让回收工作变得脏、累,十分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就业。
企业与传统个体回收者之间存在较量
传统个体回收户通常在同一小区驻扎长达数十年,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模式要规范整个行业势必要考虑传统个体回收者的去留,而对高水平、高素质回收工作者的要求,将增加个体回收者转型为企业员工的难度。
企业本身处境的艰难
该行业以量取胜的特征使实力较弱的初创公司难以获利。在开始阶段,垃圾回收量不大的情况下,仅靠居民的垃圾回收作为收入,企业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如何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使得该模式下的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是企业需要以创新的手法解决的。
可能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践调查、环保公司在有关方面的初步探索,以及相关论文参考,应对上述推广中的“痛点”,我们提出以下几种可行的解决措施。
政府
大力扶持相关企业,为初创公司提供尽可能多的补助或者便利措施;
调动街道社区积极性,加大社区配合力度,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企业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居民,以质量、信用保证作为吸引顾客的切入点;
与周边公司、超市等有大量废物的企业达成长期合作,获得稳定收入;
积极开拓其它业务实现多方位创收。
企业的多方位创收企业的多方位创收
居民
自觉树立环保意识,逐渐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摒弃“不可能实现”的消极情绪,坚信从自身做起,环保事业会有可喜改变。
结语
虽然“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领域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深信在政府推动、企业运营、社会参与下,这种新模式必能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长期发展下去。
衷心希望“互联网+”垃圾回收行业能早日兴盛起来,成为对付“垃圾围城”问题的利刃。
原标题:“互联网+”垃圾回收利润空间背后:环保理想与现实距离有多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