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服务行业概况节能服务行业以各种专业性的节能服务公司为主体,以能源消费者为客户,帮助客户解决节能运营改造的技术和执行问题,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接受节能服务的目的在于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2)

首页> 节能> 余热余压> 市场> 正文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概况及市场规模预测

2016-08-24 16:01 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

(1)节能服务行业概况

节能服务行业以各种专业性的节能服务公司为主体,以能源消费者为客户,帮助客户解决节能运营改造的技术和执行问题,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接受节能服务的目的在于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

(2)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概况

建筑节能服务,是节能服务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降低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目的,提供服务与管理的经济活动。建筑节能服务主要包括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监测、诊断、改造方案设计、融资实施、节能工程、节能运行和管理、节能技术服务和节能量交易等。

住建部根据建筑保有量、建筑地区气候差别及相关节能标准推算,认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重约为27.5%。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大部分用于北方采暖及公共建筑。

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建筑节能主要包括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中,新建建筑节能,要求城镇建筑设计阶段100%达到节能标准,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对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开展大型公共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节能改造,推行用电分项计量。

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目标是1.16亿tce(吨标准煤),相当于社会总节能目标6.7亿tce17.3%。其中,新建建筑节能4,500万tce、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700万tce、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400万tce、以及再生能源替代3,000万tce,分别占比39%、23%、12%和26%。

在节能减排的约束下,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带动建筑节能市场快速发展。

延伸阅读:

【图】2015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

(3)主要服务和产品的行业概况

①节能机电工程行业概况

机电安装工程属于比较传统的行业,随着《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实施,国家对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的规划要求提高,以及《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14的出台,提出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在控制施工质量验收的同时,加强了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落实使用功能的要求,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在此背景下,机电安装工程公司开始关注所安装机电系统的能效,并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进行差异化竞争,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市场——节能机电工程市场。

②能源管理信息化行业概况

随着《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四导则一规范”出台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以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暂行管理办法》出台要求“年能源消费量达5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耗200万千瓦时以上或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机构或集中办公区每5年应开展一次能源审计,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2007年,建设部及财政部发布《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2007年开始在大型公共建筑较为集中且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省市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在经过示范取得经验后,2008年开始扩大示范范围,在全国逐步推开。”

在上述法规的推动下,公共机构的能耗统计、监测及能源审计需求,推动了我国能源管理信息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③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概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基于这种节能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美国和加拿大,合同能源管理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合同能源管理还有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的方式。

199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发和实施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之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1号)都明确表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对合同能源管理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使得节能服务行业规模逐渐扩大,许多用能单位/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型节能减排改造机制逐渐熟悉并接受。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服务产业,成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普遍采用的模式。

2、行业市场现状与规模

(1)节能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及规模

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用市场机制推动全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根据EMCA统计,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836.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27.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19%;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0年的287.5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39.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31%。“十二五”

累计合同能源管理投资3,710.72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未来,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节能服务行业还会快速发展。

延伸阅读:

【图】2015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节能服务行业队伍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EMCA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从2010年底的782家增长到5,426家,增长了近6倍;从业人员从2010年底的17.5万人增长到60.7万人,增长了近2.5倍。

节能服务公司的壮大,能够有效带动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估等的发展,加快行业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成为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成长性的朝阳产业,从而提升节能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

(2)建筑节能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及规模

①市场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潜力巨大,但是技术应用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国内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实施节能战略以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但新技术、新产品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不高,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节能服务企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在配套技术、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施工工艺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太阳能、地热、风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刚刚提上日程,利用比例很低。

在我国,建筑节能的主导机构是政府,虽然建筑节能行为带给社会丰厚的公共利益,但实施建筑节能的企业得到的报酬偏低,导致节能投资收益外部化,企业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牵涉到很多专业的综合工程,完整的建筑节能工程包括了从最初的规划、方案到设计、施工以及多年的运营使用,直至最后拆除重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目前,行业内一般只注重直接建造成本的降低,轻视运营阶段能耗的使用情况。无论是从节能还是办公空间环境质量来看,目前大部分写字楼都还与节能建筑标准相去甚远。而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建筑的全面推广,将是开发商在未来政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1/5。能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之一。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发展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新增建筑面积还在迅速增加,2012至2014年,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均超过35亿平方米。同时,我国对新建建筑的节能要求越发严格,将推动新建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56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根据目前的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空间巨大。

延伸阅读:

【图】2015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

②市场规模

随着政策引导、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进,建筑节能市场正在快速启动。2013年1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规划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并提出要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规划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此外,2012年5月住建部颁布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规划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建筑节能服务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节能包括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指绿色建筑的新建。

A、绿色建筑新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数据显示,2012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仅2%,预期2020年提升到50%。在财政补贴奖励、法规强制性要求以及市场节能意识逐渐增强等利好因素驱动下,预计2015-2020年绿色建筑新建市场规模如下,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39%:

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分为居住建筑改造和公共建筑改造,在财政补贴奖励、法规强制性要求以及市场节能意识逐渐增强等利好因素驱动下,预计2015-2020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规模如下,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42%:

综上,预计2015-2020年我国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如下,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07%,于2020年达到2,275.60亿元。

延伸阅读:

【图】2015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

(3)主要服务和产品的行业市场现状及规模

公司目前主要从事节能机电工程、能源管理信息化和用能系统合同能源管理三类业务。

①节能机电工程行业

公司的节能机电工程业务主要针对新建建筑的节能机电安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数据显示,2012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仅2%,预期2020年提升到50%。考虑到财政补贴奖励、法规强制性要求以及市场节能意识逐渐增强等利好因素驱动下,公司的节能机电工程业务将迎来巨大的发展。

②能源管理信息化行业

2011年5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动态监测等手段,实现公共建筑能耗的可计量、可监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根据住建部的201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能源审计1万余栋,能耗公示近9,000栋建筑,对5,0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试点。

公司的能源管理信息化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公共机构,目前我国各类公共机构约180万家,在未来几年,公共机构还会加快进行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公司的能源管理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

③合同能源管理行业

2006年,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合同能源管理,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积极推广该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08年11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4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6%。目前,已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企业3,210家。在财政支持和市场节能意识逐渐增强等利好因素驱动下,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延伸阅读:

【图】2015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图】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现状分析

原标题:2016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概况及市场规模预测【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