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库区两岸形成30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消落带。消落带改变了库区原有生态系统,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隐患亟须治理,其治理效果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因其治理难度大,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库区消落带治理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首页 > 环境修复 > 流域治理 > 项目 > 正文

三峡出事了!三峡消落带土地被大面积侵占耕种

2016-08-24 09:18 来源: 经济参考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库区两岸形成30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消落带。消落带改变了库区原有生态系统,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隐患亟须治理,其治理效果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生态安全。因其治理难度大,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库区消落带治理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重庆三峡库区近年来积极开展消落带治理试点,成效初显。但记者了解到,因缺乏有效监管,禁止耕种的消落带土地被库区居民大面积侵占用来耕种,加剧生态风险的同时,也阻碍了治理的推进。一面是生存,一面是生态,消落带的管理和治理陷入困局。

消落带耕种埋下生态隐患

三峡水库由于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发电等需要,存在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得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形成新生消落带湿地。记者在重庆三峡库区多个区县采访了解到,部分靠近居民点、土壤条件较好的消落带上,季节性耕种现象较为普遍。

在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村,从江中裸露消落带土地向上延伸20多米的范围内,一片接一片种满了番茄、豇豆、黄瓜、玉米等农作物。正在除草的村民王必珍告诉记者,每年夏天土地一露出来,她就抓紧时间在上面种蔬菜,短短几个月就能赚到七八千元。不少村民和她一样,都把消落带土地当成自家的菜园耕作。

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可利用耕地面积近30万亩,对于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三峡库区而言,消落带成为不少农民眼中的好土地,被大面积侵占,涉及农户众多。据重庆市林业部门统计,云阳县境内在枯水季节耕种的消落带土地达4064亩,涉及各类人群3021户10774人;在丰都县,消落带季节性耕种面积4639.9亩,涉及10个乡镇(街道),4839户16320人。

表面上看,消落带耕种可为部分农民带来农业种植收入,实际上这种耕种行为不利于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农民在耕作中随意施用的农药、化肥以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成为污染长江水质的隐患。记者在忠县新政村长江岸边看到,消落带上废弃的玉米秸秆和农业塑料薄膜被冲到江边,和生活垃圾一起发出恶臭。丰都县移民局水库管理科某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消落带耕种年均使用化肥315吨、农药4.5吨,如果下大雨或涨水,这些化肥、农药可能会直接流入江中,存在隐患。

延伸阅读:

重庆出新招 “以补代罚”守护三峡库区青山绿水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湿地生态专家袁兴中表示,消落带原本是三峡水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库岸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能起到拦截和过滤功能。但消落带形成后,三峡水库“冬洪夏枯”的水位变化与自然相反,陆地生态环境尤其植物群落发生巨大变化,消落带上原有的绝大多数植物物种因近半年时间被淹没水下而死亡灭绝,整个消落带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生态环境更脆弱。由于缺少植物吸收,地表径流携带化肥、农药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将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对库区生态环境尤其长江水质造成污染。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受到破坏,消落带上水土流失严重、库岸失稳时有发生,存在诱发地质灾害等生态安全隐患。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表示,由于消落带每年呈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干湿交替,使得土壤结构退化,抗蚀性能下降,在江水对库岸的持续冲刷下,大量泥沙被带入江中,造成水土流失和水库泥沙淤积,影响水库安全。同时,水库岸边岩石周期性遭受浸泡,还可能诱发新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少数农民和治理项目“抢地”

实际上,关于消落带相关部门几年前就出台了管理规定。在地方层面,重庆市在2012年底颁布了《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目前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消落带管理的主要依据。该办法中明确规定“消落区属国家所有”“未经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消落区”,包括“限制开展农业种植”“禁止使用有污染的农药、化肥”。

但现实情况是,规定对于在消落带上种地的众多当地居民几乎形同虚设,各区县对消落带耕作管理困难重重、严重缺位。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消落带耕种涉及人多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忠县石宝镇新政村一社社长陈建平表示,尽管有规定禁止耕种消落带土地,但全社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消落带土地上耕种,村政府阻止不了,只能做思想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丰都县移民局水库管理科一位负责人表示,消落带面积大且分散,管理部门很难专派人手对每块地天天值守。

管理缺位也直接影响了消落带植被恢复的治理进度。在消落带上栽种耐淹植物、恢复植被生态系统是各区县治理消落带的主要方式,但不少地方出现种地农民和治理项目“抢地”现象,甚至阻碍治理。负责云阳县某段消落带植被恢复治理项目的民企经理李映成告诉记者,本来政府规划在消落带上栽树保持水土,但当地居民担心栽树后不能种菜,坚决不让栽,有的农民抱着铺盖睡在地里阻止栽树,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这段消落带就没有治理,农民全部种上了农作物。

延伸阅读:

重庆出新招 “以补代罚”守护三峡库区青山绿水

造成管理缺位的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门缺少执法依据,消落带管理无法可依。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消落带的法律法规,重庆也只有地方性的暂行办法。一位县移民局干部表示,移民部门没有执法权,农民在消落带上种的菜,他们不能去拔掉,以前拔过农民还上访告他们。因为没有依据,消落带耕种怎么处罚也没有相应标准,只能尽量劝说农民不种植玉米等高杆植物,尽量不要施用农药、化肥,但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农民利用消落带土地现象的发生。

呼唤治管结合防范生态隐患

治理消落带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生态过程与重建研究中心主任吴胜军说,根据目前的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确实对生态环境存在诸多影响,应该以适当的人工干预来促进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新构建库区消落带生态屏障。从2007年开始,重庆市林业局开始在重庆库区多个区县开展消落带湿地生态修复试点,成效初显。

消落带没有管理就没有治理。专家表示,目前消落带治理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现阶段管理消落带比治理消落带更为迫切。吴胜军说,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先例,消落带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现阶段应该首先加强消落带管理,先把土地“管住”,再逐步将治理试点扩大。

基层建议,首先应尽早完善库区消落带湿地法律和管理制度。三峡库区消落带是生态脆弱带、敏感带和易污染、易破坏带,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尚未出台库区消落带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消落带的保护和利用缺少法律支撑。建议尽快构建三峡库区消落带法律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利益关系,确保依法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其次,制定库区消落带统筹治理规划。吴胜军表示,目前的消落带治理没有从生态系统角度统筹思考,不管是规划还是治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分散来做,各地治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生态系统。基层建议将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上升为全国重要生态修复工程的高度,提高各部门对消落带治理的重视程度,对库区消落带的海拔、类型、立地条件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组织专家统一规划、论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明确消落带治理的目标、方向和时间进度表。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转化科研成果。夏一平表示,目前还没有针对消落带治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尽管几十家科研院所在库区各地开展了多项试点,但往往是项目结束后治理就停止,由于缺少后续资金,科研成果难以在更大面积推广。基层建议加大消落带专项治理投入,提高科研支撑力度,继续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治理与恢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各区域设置监测点,加强长期科学监测。

延伸阅读:

重庆出新招 “以补代罚”守护三峡库区青山绿水

原标题:三峡消落带土地被大面积侵占耕种不利于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