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已从试点迈向“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从时间、实践、观念、行为等方面来看,当今的垃圾分类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国内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路上。
杭州智慧垃圾分类实践
杭州作为国内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正探索构建生活垃圾分质分类处理体系。
2015年,杭州市余杭区城管局以创新“数字城管”工作为基础、以开展“智慧垃圾分类”为抓手、以“互联网+垃圾分类”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余杭区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智慧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环卫工作的智能化管理。
余杭区在浙江联运知慧公司的系统规划下,先后在8个街道30多个小区实施了智慧垃圾分类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余杭区以设施投入为保障,采用智慧垃圾分类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引进联运知慧专业的垃圾分类设备+人工巡检+手持终端+云平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余杭区城管局根据垃圾分类的现状,与联运知慧达成软件+硬件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实现了政府指导、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社会公众积极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智慧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实现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它主要由运营服务+三大硬件设备(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组成。基本原理是通过二维码、GPS、IC卡技术,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使垃圾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资本与环卫及垃圾分类的关系
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合作行为的逻辑关系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有研究机构基于200余户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除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政治面貌身份之外,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为要素的社会资本,对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居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的行为倾向;社会规范能够提高居民行为的可预测性,增强居民投资环境保护的信心;社会信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自主合作行为。
为走出“垃圾围城”的困境,政府应积极促进居民间的网络互动,完善互惠共享的社会规范,提升居民的普遍信任;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技巧的宣传力度、发挥党员在遵守社会规范中的带头作用,通过社会资本发展促进公众的自主环境保护合作行为。
环卫及垃圾分类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笔者在分析中国环卫及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现状时发现,我国环卫与垃圾分类服务此前主要是由政府管理和实施的。市场化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行政职能主导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市场化试点阶段。某些沿海发达城市启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试点,零星项目开始招标。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推广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国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政策,“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环卫服务市场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市开始积极探索。
环卫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的专项经费,受宏观经济调控因素影响较小,属于刚性支出。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和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升,这部分刚性支出会逐年上升。根据调研,深圳、杭州等地市场化程度较高,二三线城市市场化程度较低,南方比北方市场化程度高。产业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为20%,但试点城市的良好效果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在政策的推动下,环卫行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达到60%的市场化渗透率,市场空间至少为目前的三倍,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至少25%。
相对于其他环保细分子行业,环卫与垃圾分类服务业建设周期短、资产周转快、现金流稳定、劳动力密集。随着PPP模式的推广,环卫与垃圾分类项目签署的运营期限将会延长。因此,占领市场成为各环境公司与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一环,行业进入跑马圈地阶段。
对于浙江联运知慧公司而言,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涵盖战略、资本、人才、资源等方面。“互联网+”垃圾分类在行业竞争中要找到平衡点,必须对运作惯性和内部管理模式重新审视与调整。如何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如何与相关的资源进行匹配、对接,如何进行产业化和资本化等,只有建立更好的优化运营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目标。
原标题:资本视域下的“互联网+”垃圾分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