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环保厅公布环评单位脱钩改制进展情况,16家环保系统直属单位全资、控股、参股成立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全部脱去“红顶中介”的帽子,完成脱钩改制。在这份名单中,涉及金华市的企业有一家,即金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记者了解到,按照环保部提出的脱钩方式,金华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市环科院作为市环保局下属事业单位继续保留,重归环境科研职能。脱钩的环评机构新名为金华市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独立中介机构。简单地说,这套脱钩方案能在发挥市环科院科研功能的同时,更好地助推新中介机构服务大众市场。
环评市场存乱象
工程未动,环评先行。在建设项目和规划动工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的第一道关口。环评能否通过审批,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在环保方面是否可行。
一直以来,由于重要性和必须性,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存在各种乱象。以往,市场内“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带来环评垄断、权力寻租等问题,出现依托审批抢市场、戴着红顶多赚钱等乱象。一些红顶中介直接参与环保审批,对企业项目审批横加干涉。
环评脱钩改制,即去除环评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背景,与行政主管部门在人员、财务、业务、名称等全面脱钩。2015年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浙江省属于第一批改制省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这项工作非常繁重,也很敏感。这是割自己的肉,阻力很大。”
据了解,浙江省16家环评机构通过依法撤回股份、转让股份、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已完成彻底脱钩。注销环评资质的6家,退出部分股份2家,划归国资委或城投集团3家,转为企业或个人持股5家。
“环评机构在旧的经营体制下,多数是以吃‘大锅饭’的形式存在,这种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金华市相关环保专家认为,“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环评的初衷和基本原则,促进环评回归其技术咨询的本质是环评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环评脱钩”有利于从源头解决环评与审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回归到市场主体和为业主服务的本职上,更好地维护环评的公平与正义。
转企改制好处多
金华市完成脱钩的市环科院成立于1988年,是市环保局直属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监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咨询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根据金华市环评脱钩方案,市环科院以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脱钩为目标,在保证环评业务平稳过渡、技术人员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建立独立的环评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市环科院主业方向转变,以环境科学和环境规划研究为主业,开展区域、流域环保专项技术开发和地区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改制完成后,市环科院彻底剥离环评业务,取消市环科院的环评资质,由原单位部分业务骨干共同成立金华市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脱钩“红顶”的新机构与其他民营环评机构地位同等,将充分进行市场竞争,金华市环评体系也将更加开放和公平。
对于完成转企改制的金华市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昨天,记者走进他们的办公场所,40余名工作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环评工程师戴友鹏说,转企改制后的个人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只有努力工作才能保证“饭碗”不丢。
“环评审批的改革不仅进一步规范了金华市的环评市场,也推动环评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发挥中介服务在金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助推作用。”环科公司董事长邹方泉说,转企改制后,环评业务在市场体系下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公司将在原有人才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竞争,改进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项目环评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一家直接面向市场的环评机构来说,这些改变都能带来实打实的好处。”邹方泉说。
加快适应应对挑战
没有了“铁饭碗”,意味着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
据了解,目前“脱钩”的环评机构存在业务传统单一、不适应市场竞争等问题,做惯了内部单子,没有生存压力,往往缺乏拓展业务、提升人才质量等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与政府部门“紧密捆绑”,让这些机构每年都有稳定的业务保障。
邹方泉说,随着环评市场化的加快,目前已有20多家来自省外、杭州的环评机构涌入金华市。这些公司不乏拥有上市背景,或有着国企支撑,对本地企业而言具有一定吸引力。在如何应对方面,他给出的答案是:人才+服务。
专业人才对于环评机构来说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环评机构在脱钩改制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解决人员和技术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企业的发展。
目前,环科公司有10名环评工程师、4名高级工程师、10名工程师,多人从事环保工作20余年。为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环科公司出台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激励制度。制度规章的进一步精细化,使转制后员工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尽管外界高薪诱惑很多,可我们团队没有人员流失,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工作状态。这是环评机构改制中最难能可贵的。”邹方泉说。
除了人才,全面周到的服务也是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兰溪某塑胶公司负责人章先生就吃过这个亏。4年前,他请了一家省外环评公司做了环评报告。当时,业务员言之凿凿地说,会提供一整套后续配套服务。去年上半年,公司生产规模扩大,章先生找不到原来那份环评报告,想请这家公司重新打印一份,可对方竟然说找不到底稿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金华市环评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多数外地环评公司只是在金设业务点,并未将专业团队跟进搬到金华,使得本地委托公司在与环评工程师交流时存在不便。另外,一些外地环评工程师由于对本地情况不熟悉,在做环评报告时未能与企业实际环保措施相结合,造成项目无法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只能重新做环评,加重了企业负担。邹方泉说,正是看到这些问题,环科公司要求必须把做好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哪怕是多做一些沟通、做多一些工作,也要让委托方感到“价有所值”。
金华环保科学产业联合会会长伊仲伦说,“脱钩”为环评市场提供了更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作为环评机构本身而言,在行业内部应形成一种自觉按照导则、标准、规范执行,以公开、公正、准确完成环评工作的认知。环评机构在考虑帮助企业通过环评的同时,对于存在可能影响环境问题的项目,多与企业沟通,而不能单纯地以帮助企业渡过风险或者掩盖风险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市场环境。
原标题:环评市场化将给污染防治带来新气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