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品种,塑料耗用了合成聚合物的70%以上,再生塑料产业遵守环境友好化、高质化、财税扶持经常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是绿色化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塑料制品总产量7560.7万吨

首页> 固废处理> 再生资源> 人物> 正文

绿色化:中国再生塑料产业发展必由之路 ——访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庆华

2016-08-10 14:38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社 作者: 张化冰

回收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品种,塑料耗用了合成聚合物的70%以上,再生塑料产业遵守“环境友好化、高质化、财税扶持经常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是绿色化

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塑料制品总产量7560.7万吨,其中薄膜1313.8万吨;日用制品592.7万吨;泡沫塑料245万吨;农用薄膜231万吨;其它制品4834.4万吨;人造革、合成革343.8万吨。

塑料的广泛使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一次性使用的废塑料在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陆续进入报废期,这些废塑料能否进行合理的回收与高值化利用,将直接影响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推进。

就此,本刊对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庆华进行了专访。

再生塑料产业已初现规模

制订的发展目标切实可行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生塑料在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废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趋势,是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需条件。

作为中国再生塑料原材料的国产废塑料主要为薄膜、丝及编织品、泡沫、包装箱及容器、生活日用品、袋和农用地膜等,此外汽车用、电子电器及家电配套用塑料增长迅猛,已成为废塑料增长最快的重要来源。

在当前世界经济仍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监管压力不断加大、落后产能加速淘汰的现实困难,废塑料行业发展也已面临瓶颈期,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就此陈庆华表示,进入“城市矿产”基地进行回收利用的再生塑料相比传统塑料有极大的环保优势,发展再生塑料产业对于提高中国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减轻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压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他指出,回收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因此再生塑料产业发展遵守环境友好化,以及高质化和财税扶持经常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其核心正是绿色化。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仅合成的聚合物资源约有2亿吨,这些聚合物资源每年有30%左右会失去其原有的使用价值而成为废弃材料,而这些废弃材料被回收再利用的尚不足30%,大部分被掩埋或焚烧,且回收再利用部分大多数也仍被采用降级使用,并经常导致二次污染。

有鉴于此陈庆华指出,如何提升以废塑料为代表的合成聚合物回收再利用率(从30%提升到80%以上),以及循环再利用绿色化和高质化(从20%提升到60%以上),已成为摆在再生资源产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任务。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十二五”期间发改委设立的49个“城市矿产”国家级示范基地有一半以上建设了“再生塑料专区”;此外2010年教育部首批在10所大学设立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办该专业。

就此陈庆华表示,该专业是典型的因行业需要而催生的专业,是化学、轻工、材料、生态、环境、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

“对于再生塑料而言,要针对废塑料、纤维、橡胶等三大合成及其复合材料在循环再利用所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展开攻关,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借助改性塑料技术,与此同时也将促进改性塑料技术的完善与提升。”

他说:“目前南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已建立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再生资源的环境友好化和高质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

通过调整废塑料进口政策

促进国内回收塑料体系建设

“十三五”规划昭示,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竞争和利益格局调整的主战场,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抢占再生资源技术制高点,实现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的战略转型,方有再战之力。

就此陈庆华指出,国家不仅在宏观层面、而且在微观层面上均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面对当前废塑料进口管理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应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废塑料进口环境管理体系,合理发挥进口废塑料资源价值和有效控制环境风险。

“同时,应制定一系列相关法规法律,加速构建一个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发展的进口废物管理系统和政策保障体系。”

他透露,为进一步了解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污染防治情况、贯彻落实国家废塑料进口创新体系建设战略,受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的委托于2016年由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废分会共同承担了“深度开发利用国内再生资源、加大进口废塑料分质增值再生利用”的课题。

“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针对中国废塑料行业总体情况,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同时期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推进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探讨适合中国发展的废塑料进口管理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目的是把国外、国内资源整合一起加以管理和利用。”

他指出,近六年中国进口废塑料平均每年约800万吨,主要品种为乙烯类和PET类。其中乙烯类进口总量偏高且薄膜比例也偏高,而制品和瓶料偏少。

“乙烯类价格和价值偏低、PE树脂国内充足,进口意义不大。而6年间苯乙烯类共进口仅100余万吨,从资源、环境双重效应分析,进口量偏小。”

就此陈庆华建议,应进一步细化进口废塑料五大商品编码下品种,此举将有利于引导进口价值高废塑料品种。

“首先,把废碎料和下脚料分开审批和验收,一般来说下脚料是价值较高的工厂一次料。”

“其次,对乙烯类要分成膜、瓶和其他制品等;膜要标明是否复合膜——许多复合膜价值很高,但目前国内无法再利用,应鼓励研发单位与企业通力合作研发,成功一个就批复一个品种,会有极高价值和利润。”

“再次,对苯乙烯类分成发泡PS、PS制品和ABS工程塑料,甚至列出无卤阻燃ABS品种,给予专项批复,鼓励进口。”

“其四,氯乙烯类经济价值较高,中国是氯乙烯类使用大国,进口国外无铅化和无DOP类增塑剂废聚氯乙烯对改善中国产业会发挥很大作用。偏氯乙烯价值极高,应单列引导进口。”

“其五,建议要有一定产业规模的企业才能进口PET整瓶和冷水片、并建立完善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产业园或自身有直接应用PET的下游企业,其热水片和冷水片进口比例由3:7调整到7:3,中小企业以进口热水片为主。”

“其六,‘其他塑料类’范围太大、无法掌控价值和市场需求,建议细分为废通用工程塑料制品、废特种工程塑料制品、废热塑性弹性体、强化特殊品种工程塑料进口。”

他强调,分类编号有利于对进口的管理;而一些特殊品种的进口量虽然不大,但从环境、资源和战略角度都非常具有意义。

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1266家进口废塑料企业,其中广东以607家独据半壁江山。就此陈庆华认为,进口企业数量应压缩至一千家以内,尤其对于进口数量较多的广东省应适当降低企业数,而实现圈区管理的地方应增加进口企业数量,并针对不同区域引导企业进口不同品种废塑料。

“企业数量的压缩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对依存度高行业和龙头企业应实行专项进口政策,并有意识引导废塑料进口企业在再生塑料全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为。对于规模企业应支持其做好做大做强、成为标杆和示范企业;对因进口量不大、难于投入再生产环保设施的企业,则应及时让其退出。”

“要引导‘城市矿产’基地、回收体系龙头企业和塑料加工龙头企业主动从事进口业务,充分整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形成塑料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差异化市场分工整合工作,对已纳入环保和资源管理、已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区的省市要加大进口企业数。”

他认为,进口领域应采取灵活政策,对于高价值和特殊需求进口,应分品种施行“一事一议”特殊政策、精准对接,使价值最大化、环保最优化。

“如化纤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较大、用工多、对废PET进口依存度高,因此要有意识引导化纤行业逐步压缩产能,但不宜快速减少——如进口锐减,将引发行业倒闭潮,不利社会发展,可采取逐步加大PET热水片进口量、减少PET冷水片进口量的方法来解决。”

“上海英科对发泡PS需求旺盛,国内回收发泡PS体系尚不完善,对该企业可给予特殊进口政策;厦门陆海同巴赛尔公约建立关系,进口经标准化回收纸浆后的铝塑纸塑复合膜,在国内建规范高值回收体系,应加大进口;对金发科技、中广核俊尔等专业生产改性塑料企业,需求废工程塑料量大且国外无卤阻燃工程塑料价值高,如能专项进口,将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大连环嘉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再生塑料利用的龙头企业,应加大其进口量,使之国内、国外两个渠道的再生资源充分整合;广东天宝是全国供销系统的标兵,已建立较完整的回收、分类再利用、再生塑料专用树脂、高值化制品全产业链,应鼓励其加大进口特殊品种力度,形成规模经营和效益。”

就此陈庆华特别指出,可通过提高相关标准和税收引导企业进口高价值废塑料,并通过制订行业自律条约强化企业在行业中的责任,通过废塑料进口企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来带动再生塑料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首先是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进口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禁止企业进口未经加工分类(分选)的、或是垃圾场回收的未经处理废塑料。”

“其次是加强对进口废塑料企业的监管,严格禁止倒卖废塑料的现象、严格执法,这样就能有效监控企业进口废塑料数量与其审核通过的生产能力和环保设备处置能力相对应。”

“再次是采用对进口低品质废塑料从重计税的税收模式,引导企业进口高价值废塑料,进而优化进口废塑料品质。”

他强调,废塑料进口企业和国内再生塑料全产业链应整合在一起进行引导和管理,除了遵纪守法、按国家法规从事经营外,还应制订行业自律条约,就此调研组综合企业意见代为起草六条倡议:行业自律、从我做起,共同维护行业形象;把保护环境作为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保障资源作为行业发展的光荣使命;把高值利用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存之本;融合“互联网+”,打造行业发展新模式;以改革创新走出国门开辟行业发展新天地。

陈庆华表示,尽管再生塑料行业的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小、散、差的现状,但并非行业的主流——有资质进口的大型废塑料的企业和国内再生塑料龙头企业,已成为行业精英、市场的主流与产业的支柱。

他指出,废塑料进口的带动示范作用,有利于深度开发国内再生塑料资源,完善回收体系建设,有利于研发再生塑料共性核心技术、联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共生发展态势,获得高值化利用。

“要整合废塑料进口企业、国内再生塑料企业及在国外设厂的企业使之形成三位一体,共同开拓思路,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行业联动,通过融合互联网+思维,实现技术创新平台内各主体的交互作用和互补效应,创新再生塑料平台,引导废塑料进口,探讨行业发展新模式。”

就此陈庆华提出几点建议: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对产品系统进行规划;从规模效应角度加大单家企业进口量和鼓励使用再生塑料;进口废塑料企业要成为深度开发国内再生资源的主力军、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标准政策制定进一步规范再生行业、并调整某些管控规定不合理性的条文。

他认为,未来废塑料产业的发展应从战略物资角度来考量,由此“十三五”期间首先应通过完善国内废塑料回收体系来提高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并利用“一带一路”建立海外再生塑料基地、鼓励分质增值废塑料进口,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废塑料再生利用高值化和环境化,形成完备产业链条。

他特别强调,鉴于废塑料进口在构建再生塑料产业体系中发挥着标杆与引领作用,在国内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某些行业和专业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对进口废塑料依存度仍较高情况下,不宜禁止废塑料进口,但应适当调整进口废塑料政策。

“通过实施更严厉环保、严管、提高标准、调整进口品种、缩小进口企业数、树立进口废塑料标杆企业、引导上游回收和下游塑料制品龙头企业介入等手段引导高价值废塑料进口,强化规模效应,与上下游产业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

陈庆华认为,“十三五”期间废塑料进口量仍应保持“十二五”水平、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可以确保环境、资源、经济三赢。”

构建再生塑料产业链

强化园区建设和圈区管理

当前,中国再生塑料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装备仍然相对落后,资源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主要以简单拆解、分类、分选为主,未能实现不同种类废塑料之间的高效分离,且再生塑料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和精加工能力差等问题。

就此陈庆华指出,中国再生塑料产业仍处发展初期,应从全产业链角度重新定位,围绕资源绿色循环与高值利用联动上下游产业,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共生发展新格局。

“要以再生塑料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构建再生塑料循环型产业体系;以推广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典型模式为抓手,提升重点领域再生塑料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要加强政策和制度供给,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使再生塑料行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中型塑料回收再生利用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回收体系、器件拆解、设备制造企业、助剂企业、改性塑料企业、下游应用企业和金融融资平台、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格局。”

他说:“首先,再生塑料产业应在紧密联系国情,统筹考虑技术、经济和环保等多种因素下,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点为基础、中转交投中心为纽带、

器件拆解为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重点发展报废汽车和废旧电器破碎分选技术、生活垃圾全资源化技术,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循环利用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互联网+’是再生塑料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线上、线下全渠道优势建立回收体系,利用互联网以物质信息流理念分析构建废塑料回收固废代谢拓扑结构图、详细解析废塑料回收企业的固废流向,并同时引入清洁生产思想,以工艺源头替代、末端回用、延程减排的方法找到废塑料回收的减排方案,以此减少固废产生,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再次,再生塑料产业必须牢牢把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的方向,在进入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全面推进废塑料加工业迈向产业中高端,以加快再生塑料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提高废塑料高质分离和深度清洗为核心,以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为重点,大力实施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战略,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最后,需在员工间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带动企业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解决本企业技术发展的瓶颈,围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科学研究、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成果转化等活动,解决关系企业发展、市场开发、精细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根本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员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再生塑料行业急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型人才。”

陈庆华特别强调,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的“价值环”模式,必将对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带来深刻与深远的影响。

中国再生塑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调研显示,除了“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准设立的49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还批准实施了198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同时各省、市、县自行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区至少在100个以上。

就此他表示,在世界经济仍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临发展瓶颈期的废塑料行业正不断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的方向发展,再生塑料企业走进园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认为,国家“城市矿产”基地应带头设立专业的再生塑料园区,而这也是再生塑料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福建师大规划建设的福建海西再生资源国家城市矿产基地已建设了较完善的再生塑料园区,可随时引导再生塑料企业入驻。”

他指出,企业走进园区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集管理、加工、污水固废处理于一体的园区,既可高效的实现资源再生,又可保护环境,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融合,促进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形成合理的废塑料回收加工行业产业链。进行园区化管理能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实施定期的免税资格认定和分类评审,并根据经营业绩、信用等级等把回收企业分为不同类别,保持废旧物资行业呈阶梯型格局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做实产业链。

做大做强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行业。园区式加工基地的建立能最大限度达到集约化的生产效应,综合利用所有废品,防止丢弃现象的泛滥和二次污染的出现;通过在园区内专门成立的科技信息提供机构和围绕产业链而设的研发机构,能为加工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园区内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真正把再生资源行业作为一个优势产业来培养。

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园区可以为入驻企业统一提供覆盖其基本生存空间的综合服务,企业共同分享各种软、硬件服务,共同分担成本,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避免原始工业发展模式对土地的大量占用与浪费,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就此陈庆华指出,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是聚集资源要素、加快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优势载体,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与该地园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产业园区必须从管理体制的内涵、基本模式及发展变化趋势入手,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要使园区成为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的‘洼地’,最后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实现产业园区融合共赢,向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他特别强调,绿色化发展不仅是中国再生塑料产业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新塑料经济”的核心思想。

“中国再生塑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再生塑料全产业链的共同家园,运行一年来已按照常务理事会制订的‘夯实3322基础,力争十全十美;启动九百工程,期待长长久久’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统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见“再生塑料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zsslfupt),期待大家的加盟,共同为制订中国式新塑料经济发展模式贡献力量。”

陈庆华说:“我所在的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将为再生塑料全产业链提供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友好化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服务、人才支撑和培训。”

原标题:绿色化:中国再生塑料产业发展必由之路 ——访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庆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