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旗下中核瑞能在8月6日对外公布: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正处于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厂址选择工作正按照国家核项目选址要求,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甘肃等省份展开。
2015年,中核集团宣布由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核循环项目将于2020年开工,2030年左右建成,但并未透露具体项目厂址。中法合作建设项目将参照法国阿格核循环厂,由中核集团负责建设,法国阿海珐集团承担总体技术责任,项目占地3平方公里,由国家专项基金投资,总投资超千亿元。
中法核燃料循环项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确定了核燃料“闭式循环”和“核能发展必须相应发展后处理”的技术路线,将后处理作为建设闭合循环体系和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防科工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试规模-示范规模-工业规模”的发展路线,以重大工程为牵引,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对核燃料循环产业后端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随着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商业规模的后处理能力势在必行,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成为现实的选择。从2007年开始,中法就启动了该项目谈判,双方研究机构也在燃料循环后端领域开展了科技交流并成立了相关协作实验室。经历长达8年的拉锯战,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四份合作协议。2015年,中核集团宣布由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核循环项目将于2020年开工,2030年左右建成。中法合作建设项目将参照法国阿格核循环厂,由中核集团负责建设,法国阿海珐集团承担总体技术责任,项目占地3平方公里,由国家专项基金投资,总投资超千亿元。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中法两国经贸合作与核能合作的最大项目。
年处理800吨乏燃料解中国核电“后顾之忧”
随着核电项目的密集开工,核燃料铀资源的供应与乏燃料的长期安全管理作为国产核电产业发展的两大难题日益凸显,中核集团方面预测,到2030年,中国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累计约23500吨,而离堆贮存的需求将达到15000吨。
通过与阿海珐的合作,中国首个后端处理大厂将获得法国技术的使用权,同时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每年处理800吨的国内核电站乏燃料,通过核循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为核电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建设乏燃料离堆贮存中心,一期贮存能力为3000吨;三是将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实现高放废物长期管理的固有安全,让核电更清洁。
该项目建成后,我国将形成商用的大规模核循环能力,既可以有效缓解2030年左右核电站乏燃料在堆贮存的压力,提高乏燃料安全管理水平,又可匹配我国快堆发展计划,为商业快堆提供燃料,切实保障我国核能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专家:未来5年核废料处理市场或达到千亿级别
原标题:福兮祸兮?耗资超千亿核废料后处理大厂选址未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