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明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所剩时间已不多,对于重点碳排放行业来说,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动纳入,履约成本较高;二是主动参与,抢占市场先机。本文从主动参与的视角,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石油石化行业与企业参与碳交易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碳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
自2011年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天津、深圳7省区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当前国内碳交易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是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配额交易。2011年以来,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区市相继启动,目前国内碳交易试点市场已运行一段时间,尽管各个试点省区市的规则、市场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形式大致相同,目前7个试点碳市场都是现货交易,试点地区的碳交易产品分享配额。配额由试点地区政府发放,分为无偿发放和有偿发放,配额流通范围仅限于本试点地区内,如北京市发放的配额只能供北京控排放企业履约,不能流通到其他试点地区。
第二类是自愿减排(CCER)碳交易。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即是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此类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相似,项目开发可以在中国境内的任何地方进行,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可在所有试点省市流通。当前各个碳试点地区对核证减排量(CCER)的准入做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证减排量(CCER)的流动性。
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至65%的目标,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预计2017年我国将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总量将达到50亿吨,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2.5倍,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建立全国碳市场也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和行业差异较大,社会低碳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碳排放数据基础差,缺乏相关法律依据。随着碳市场试点逐步走向全国统一,未来政策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区市相继开展碳交易工作,碳交易与碳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各行各业如何提前布局,把握碳市场带来的机遇,降低碳资产风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与碳交易面临的问题
从国内来看,石油石化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行业,目前面临的碳排放控排形势较为严峻。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价格低且成本高,处于亏损的边缘。炼油和化工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预计2020年前产能过剩问题还会进一步恶化。低油价、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和轻烃原料低价格,现代煤化工的迅速发展,也对我国石油石化产业产生了较大冲击和挑战。
从企业层面来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始以来,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和外企为首的石化试点企业积极参与,建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工作。在7个碳交易试点省区市中,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重点排放源被纳入。目前,石油石化企业参与碳交易可能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对碳市场与碳交易持观望态度。在碳市场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碳交易市场不够完善,企业对其持观望态度。从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来看,尽管碳交易总量比较可观,但是也有不少化工企业、化工子行业企业对碳交易持观望态度。2014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5个碳交易试点的首个履约期,尽管最终履约率均在96%以上,但只有上海准时完成所有履约。
企业控排能力需要提升。控排企业作为碳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如果不熟悉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规则,只是消极被动地参与,不积极主动开展碳资产管理,将导致节能降碳成本上升,这也背离了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初衷。从全国来看,不仅是试点地区,非试点地区也要强化企业的控排能力建设。
数据需完善。企业参与碳交易面临数据问题。不少企业不清楚自身历史碳排放数据,使得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排放标准难以确定。目前我国碳排放配额分配普遍采取历史法和标杆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企业对其历史碳排放水平和预期碳排放水平合理预期等基础之上。由于各行业企业设备规模区别较大,即使采用同样的设备和技术,不同企业的原料利用率和碳排放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企业的历史排放水平不宜进行简单类比。碳盘查工作不彻底会阻碍企业了解自身历史排放,进而影响到其参与碳交易。
成本与企业竞争力问题。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涵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不同地区配额分配、参与者准入资格、绿色债券与碳金融的结合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由区域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化工企业在过渡期参与碳排放交易时有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战略调整,这将增加相关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成本。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认为区域碳市场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增加,并且存在区域成本差异,会导致行业不公平竞争。
技术升级问题。由于石油石化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导致其技术升级成本较高。化工企业所用生产设备多是大型、一体化设备,进行技术升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增加了技改的难度,短期内会降低企业利润,如果缺乏有效的行业激励政策,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就不高,导致减碳效果打折扣。
碳市场业务创新的重点
结合欧盟等发达国家碳市场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实践情况,识别出石油石化企业可以参与的碳市场业务创新与碳资产管理的重点领域。
碳资产项目开发。随着国内统一碳市场即将建立,国内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原有CDM项目的开发经验,加大国内自愿减排项目(CCER)等碳资产的开发力度。
目前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包括全新项目开发、原有CDM项目在注册前产生的减排量开发和原有CDM项目转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三种。围绕碳资产项目形成了相应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以前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围绕CDM项目进行单纯的项目管理,将项目产生的减排量(CER)出售给国际买家即可,并没有参与到碳市场核心的交易和资产管理业务。如今,国内企业要全面参与碳交易市场,碳资产管理模式也将发生较大转变。
碳资产综合管理与研发服务。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凸显碳资产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未来低碳规划、碳盘查、配额资产交易与管理等市场需求将迅速升温,碳资产综合管理服务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相关服务将涵盖碳资产开发、配置与交易流通的全过程,企业低碳规划、碳盘查、企业配额申报、碳排放信息报送与优化系统搭建、减排量开发、配额和减排量交易与管理,以及公司碳约束分析、碳市场分析、碳市场分析工具创新等新型研发类服务等也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碳资产融资业务。碳资产的资产属性使其天然具有质押融资的功能。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尝试了碳资产质押业务,深圳和北京的交易所和参与者提出了较高的抵押折扣率,表明此项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拥有较大体量排放配额的企业来说,通过质押融资不仅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运用这一新型资产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碳资产优化管理。从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的发展来看,无论是重点排放企业还是碳交易服务提供商,都拥有自主研发的碳资产优化管理系统,包括碳配额资产、减排量资产、燃料、能源产量等优化组合。在当前国内电力、油气等能源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碳资产优化管理对所有控排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履约与减排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降低碳资产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提供碳市场交易和信息服务。第一,开展互换交易与套利。目前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彼此分割,配额具有区域限制,这就产生了互换交易与套利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每种配额与减排量、区域配额之间的差价进行互换交易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套利空间。第二,积极开展现货交易与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控排企业与买家之间的配额买入期权产品可以帮助控排放企业避免因配额过多卖不出去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助于降低企业碳资产风险。由于这一产品属于非标产品,无需通过交易所交易,满足了国家对交易所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限制要求。第三,碳市场交易催生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为投资者及其他参与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降低控排企业履约成本。
参与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碳交易平台作为碳市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平台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是行业内公司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如国家电网等投资参股碳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减排量项目的第三方审定和排放核查机构也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国际碳市场曾出现过洲际交易所(ICE)以数十亿美元收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汤森路透集团10亿美元收购点碳(Point Carbon)的著名案例。
第三方核查业务。随着全国碳市场即将运行,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亟须开展,其中核查业务非常关键。核查是指政府指定具备一定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核定,使得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可测量、可核实,确保其排放量的透明性和权威性,为企业参与碳交易奠定数据基础。目前,各省区市的碳交易主管部门都在对核查业务进行招标。此项业务在未来将有较大市场潜力。
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途径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非常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效清洁产品、开展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BP、壳牌、雪佛龙等公司积极研发二氧化碳分离、捕集与封存技术,并已开始工程化。
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对于碳资产管理的措施与经验,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在提升自身碳资产管理能力上,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石油石化企业应正确认识全国碳市场,改变被动参与碳交易市场旧的观念认识,充分把握碳市场机遇,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行业和企业发展当中。积极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在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核查机构等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积极开展碳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提升碳市场参与层次与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操作规范和市场准则。结合企业实际,在碳资产项目开发、碳资产融资业务、碳资产优化管理、碳交易服务提供、碳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第三方核查业务等碳市场核心业务与业务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抢占碳市场先机。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减排成本、履约成本、碳市场参与和碳资产管理的综合管控能力。
三是充分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积极主动减少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新体系。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与应用。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可以为企业减碳提供支持,但最根本的降碳措施是企业主动采用先进低碳技术,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量。重点控排企业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支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力度,充分发挥技术降碳的潜力和作用。
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业链。借助石油化工行业上下游企业衔接紧密的特点与优势,构建绿色低碳行业产业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敦促企业积极运用先进低碳排放技术,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认证和低碳发展行动计划,达到主动减少碳排放的根本目的。
原标题:观点丨碳资产如何管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