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实施情况。会上,北京市科委张光连副主任重点介绍了“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工作进展,他指出,“十三五”末,北京市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下一步将超前部署下一代的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技术,实现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为进一步展现北京建设全国科技中心最新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实施情况,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7月19日上午召开“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之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新闻发布会。
“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是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是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在科技支撑方面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该专项部署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北京生态功能提升”三项重点任务。
大会开端,北京市科委张光连副主任重点介绍了“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工作进展,他指出,“十三五”末,北京市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下一步将超前部署下一代的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技术,实现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有关情况“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是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是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在科技支撑方面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专项以服务首都生态环境改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为引领,立足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破解生态环境难题和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城”提供科技支撑,形成可输出的技术和城市发展理念,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服务和统筹职能作用,推动专项工作顺利高效实施。
专项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北京生态功能提升”三项重点任务。到2017年,形成20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再生水出水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重大园林绿化工程良种使用率达95%,提高生态承载能力25%。为首都生态环境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引领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成果
专项实施以来,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等相关委办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在开展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南水北调、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矿产开发、优良种植资源繁育等方面科学布局。重点以核心技术研发、设(装)备研制、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着力点,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率高于95%,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做出了重要支撑。
一是全面支撑南水北调顺利进京
围绕南水北调进京重大工程,聚焦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等科技需求,与市水务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等相关单位协同创新,瞄准安全建设、安全运行等关键环节,完成了在城外来水风险防控、城内输配水调度保障、科学补水用水等方面全方位系统性科技支撑。目前,已从丹江口水库安全调水超14亿立方米,供给北京市1100万人口用水,人均水资源增加近5成。
二是大力推动北京市节水工作
研发一批“以气代水、以废代清”等新型低成本水资源化代替技术。同时,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和试点示范,不断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我市用水效率。“十二五”末,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时期末下降超过30%。雨水利用工程综合利用能力达到6366万立方米;2015年利用再生水9.5亿立方米,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5%。
三是年收入亿元以上水处理企业60家,水处理行业总规模超400亿元
北京市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水处理企业约60家,水处理行业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在海淀区和昌平区形成产业聚集,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制造、再生水厂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投融资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纤维转盘过滤技术、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红菌”脱氮技术、MBR等20余项技术,在全市14个污水处理厂应用,累积处理能力约280万吨/天。膜法、生物法等主流污水技术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出水水质标准为全国最高,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化、特色化的水处理企业。
四是发展城市矿产,完善北京市资源回收体系
北京打造物联网智能回收系统,形成废旧家电、手机、饮料瓶等的智能回收、自动拆解的技术体系。北京每年可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240万台,安全回收饮料瓶1600多万个,服务覆盖100万人口以上。
五是涌现高能时代、建工修复等土壤修复企业
北京布局系列的污染场地技术研发,整体提升了市场地修复行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初步形成包括位于上游的“场地调查评估”,中游的“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实施”,以及下游的“工程监理与验收检测”修复产业链。全国污染场地从业单位北京市所占比例最高,高能时代、建工修复、金隅红树林、鼎实、中节能大地在全国土壤修复企业十强名单中排名前五,其技术服务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紫金矿业污染场地修复等一批国内知名修复工程。
六是建设科技园林
北京通过引种驯化、选育及栽培32种新优乡土植物和10种国外优良增彩延绿植物品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冬奥会场地周边建设增彩延绿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北京实现“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宜居景观提供技术保障。
据统计,“十三五”末,北京市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下一步,将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力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城,超前部署下一代的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技术,实现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北京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调动相关资源进行支持,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用,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