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使用地膜,时至今日我国每年超过2亿亩土地覆盖地膜,使用量超过100万吨,是全世界使用地膜最多的国家。普遍的不可降解地膜虽然 保温保墒作用明显,但使用后需大量人工来清理废旧地膜,费时费工。清理不出来的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导 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容易造成播种后的缺苗断垄现象,残膜还会阻碍耕作机械工作,致使耕层变浅,最终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表明,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120千克每公顷时,小麦、玉米、棉花产量分别下降17.8%、13.2%和16%;地膜残留达到75千克每公顷 时,会造成花生当年减产10.9%。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膜覆盖的正面意义正在逐渐被残留污染造成的危害所蚕食。
快递包装袋两年就降解,“秘密武器”破解白色污染
除了可降解地膜,成功开发餐盒、塑料袋等多个产品,其中,氧化生物双降解塑料袋类产品已先后被第11届全运会组委会、深圳航空有限责 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采用。王丽红称,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最短只需要3个月。“现在,很多人把塑料袋‘妖魔化’了,一说塑料 袋,立马联想到有毒、致癌。其实,我们生活中需要它,塑料袋并不可怕。”
7月16日,山东省快递协会召开“绿色快递在山东”新闻发布会,山东三家快递企业本月底起将更换公司生产的可降解环保包装袋。“双降解塑料 袋的优点和地膜类似,不改变现有普通塑料袋的优良使用性能,降解过程通过光热作用完成,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有机质等,降解过程仅需两年。”
目前,山东省每年使用地膜大约在14万吨左右,地膜覆盖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缓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副作用,解决农田中的白色污染问题,
这项技术拥有国家专利16项,通过中国科学院王佛松院士为鉴定组组长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相关技术产品通过 国内外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被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技厅列为2016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2009年在山东省棉 花上开展大田试验示范至今,山东省马铃薯、棉花、花生、大姜、大蒜等主要覆膜作物上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10万亩,得到用户及农技推广部门的一致认可。
原标题:农膜地膜零污染计划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