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生态“海绵”般富有“弹性”,能够舒畅地“呼吸吐纳”,这样的“海绵城市”愿景值得期待。今年起,南京市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建?如何建设?7月8日,市建委相关人士、市供水节水管理处负责人就市政府刚刚下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
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总体目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现阶段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以内涝防治和面源污染削减为主,以雨水资源利用为辅。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解读】“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整座城市比喻成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下雨时,把雨水吸收储存到“海绵”里;需要水时,挤挤“海绵”把水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利用。
“建设好‘海绵城市’主要有四大作用,可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市建委相关人士解释说,通过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海绵体”的吸收储存,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削减暴雨径流总量,减轻管网排放压力,从而防治城市内涝。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容易造成河道污染,而“海绵体”能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河道水质。正是基于此,南京市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制定了建设时间表,接下来将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海绵城市”怎么建?
【转变理念】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坚持生态方法与工程手段并重,“绿色”措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排水由“快速外排、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的转变。
【解读】7月初,持续多日暴雨的侵袭,长江水位、秦淮河水位迅速上涨,导致内河河水无法及时外排,造成城市低洼地区严重积淹水。“所以要改变传统的城市排水方式,从单纯地或过多地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排水设施,转变为绿色生态措施和灰色排水设施相结合的排水方式。” 市建委相关人士说,过去,雨水都通过排水管网迅速外排,降雨高峰时泵站、河流排水压力巨大,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新的理念则是通过“渗、滞、蓄”将雨水吸纳储存,从源头削减雨水排放峰值。
【分类推进】2016年起,南京市各类园区、新区、成片开发区域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统筹实施低影响开发系统。
建筑和小区——新建公共建筑应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住宅小区实施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同步配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新建、改建(含实施出新改造、环境整治)的小区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不得低于40%,公共绿地中须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绿地。
道路和广场——新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且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80%。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30%。路幅超过70米的新建道路应结合附属绿地建设配建雨水蓄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广场、停车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40%。
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调蓄设施等,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城市公园绿地内步行系统、停车场等设施应采用透水铺装。新建公园透水铺装率不应低于50%,改建、扩建公园透水铺装率不应低于30%。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要有10%作为下凹式绿地。城市公园的绿地中至少要有30%作为下凹式绿地。
水系水环境——实施雨污分流,严控初期雨水污染。加快推进沿河截流干管改造与切换,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实施河道环境整治,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超规排放。
【解读】位于河西南部海峡城附近的天保街,600米长的路基表面,用的是粗大的透水型混凝土,雨水渗透后,将汇集到地下可储水的PE模块中。这些水可用于灌溉,也可以在污染物沉淀后排入河道。这也是南京首个海绵城市试验路段。
“南京历来重视水环境建设,近年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探和试点。” 市建委相关人士介绍说,今年5月,南京已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此次出台的《意见》,对海绵型建筑和小区、道路和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水环境建设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性要求。这些指标是如何确定的?“《意见》起草时,召开了多轮专家咨询会,听取了规划、建设、施工技术人员及相关专家方方面面的意见。” 市建委相关人士举例说,新建、改建小区公共绿地中须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绿地,之所以定10%的指标,就是考虑到下凹式绿地栽种的植物要耐淹耐涝。这样一来,植物的选择范围变小,景观效果将受限,市民需要一定时间予以接受,所以先从“10%”做起。当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具体的建设指标要求也会进行调整。
目前,南京市正在编制《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技术指标体系》,起草一套严密的工程开发建设管理机制。这些文件计划年内出台,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能够得到全面落实。
应避免哪些误区?
搞一刀切。根据《意见》要求,城市新开发片区及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老旧城区则结合道路整治、棚户区改造、小区整治出新、排水达标区创建、积淹水片区改造、河道整治等项目统筹开展、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整合多个涉水管理部门职能,既要有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更要明确哪个部门管哪些事情,做到各负其责、统筹监管。” 市供水节水管理处负责人说。
因地制宜、一地一策,避免照搬照抄
《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以内涝防治和面源污染削减为主,以雨水资源利用为辅。对此,市建委相关人士解释说,每个城市功能布局、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环境需求、基础设施状况等不尽相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先进理念,但切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
市供水节水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南京雨水资源丰沛,目前亟需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症”问题。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以内涝防治和面源污染削减为主。
绿色措施、灰色设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生态为先,通过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发挥城市自身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作用,努力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径流特征接近开发建设前。
这是不是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回到以前农村的模样?“这个理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市建委相关人士说,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措施和灰色设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前提下,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运作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和下大力气改善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两者不可或缺。
国外“海绵城市”长什么样?
美国:低影响开发技术
199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降雨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造成高达120—16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应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自然原有的“吸水”能力的影响和破坏,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即LID技术)。
以距离美国西雅图市11公里的一个居住区为例,其是西雅图市的最高点,比海平面高出160米左右。雨季时这里会产生大量的雨水径流并流向较低的街区。2003年起,专家利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与园林景观结合,还将池塘公园、袖珍公园和儿童游戏场地等开放空间的地下部分设计成了储水设施。专家又沿街道设立了生物过滤单元,种植了一系列本土的耐旱灌木、乔木和草坪,这些植物和地下经过改良替换的土壤能层层过滤毒素,将暴雨的不良影响降低。
像这样的LID设施,如今在全美已有上万个,为美国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早在1990年,澳大利亚就开始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应用到开发项目中。2000年后,这一理念在澳大利亚成为了必须遵循的技术标准。何为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即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相结合,从而确保了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源头控制,水量水质问题就地解决,不把问题带入周边,同时和景观融合的雨洪管理设施设计,可营造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爱丁堡雨水花园,工程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储水池及雨洪滞蓄水库(人工湖、雨洪公园)等控制水量,通过道路雨水口截污装置、植被缓冲带、排水草沟、泥沙过滤装置、泥沙沉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湖及人工湿地等净化水质。经过设计,整个雨水花园每年可吸收1.6万公斤固体悬浮颗粒,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营养盐、氮等元素。同时地下储存的过滤水每年为公园提供所需灌溉水的60%。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