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大并购、野蛮人、海外投资……越来越多的环保产业人士从这些“钱”味十足的词汇中,感到了环保产业资本时代的汹涌气息。
2016年2月,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对德国EEW(垃圾焚烧企业)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天价并购投资还历历在目,这起并购的背后,国企北控展现出的恐怖融资能力是这场并购大战中最值得关注的看点和获胜的关键:据外媒披露,为完成此次收购,北控向国内某银行以1%左右的利率筹了高达25亿欧元的巨额短期贷款。
在环保产业市场做大、热钱遍地、参与者激增的背景下,将企业的财技即投融资能力作为区分企业层级的标准,远比资产规模要更有说服力。的确,在资本大潮席卷之下,一些公司凭借强硬的股东背景以及得天独厚的身份,拥有了包括其他上市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环保企业所不拥有的资本运作能力,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似乎在环保产业中愈发凸显。
目前包括新三板在内的绝大部分环保上市公司最新(2015)年报已经公布,从过去一年的投融资数据,可以一窥环保产业资本时代的真实景象。在包括68家A股、H股及249家新三板,共计317家环保上市公司里,2015年317家环保上市公司融资和投资额分别是1767亿和837亿元。在行业整体营收和增长数据并不十分理想的2015年,投融资金额取得如此可观的增长,可以说环境产业资本时代到来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1资本融通时代来临
对此,E20环境平台董事长傅涛指出,产业如果不能插上资本的翅膀就飞得不远,而资本不与产业结合也无从落地。
在他看来,资本融通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环境资产和环境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资本对价的范围。过去,很多环境基础设施还停留在资产阶段,没有进入到投融资体系,而现在则被资本识别,成为资本的对价工具;另一方面,环境价值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以前,自来水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现在则有了水权交易所,新鲜的空气也有了价值,还有一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也会比一般的食品贵,说明很多软性的、环境的价值开始进入价值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由资产变成资本,又进入融通变成金融概念时,就使得环保产业越来越多地与金融融合在一起。如今,资本涌入环保产业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5年环保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其中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启迪科技服务集团并购桑德环境的案例创下了环保产业的并购纪录,交易金额达到70亿元。
“环保产业的收益形式是低收入、稳定收益、低风险的,这在过去并不被资本市场所‘待见’,因为搞房地产、股票等很容易获得更高的收益。而现在,其他领域的回报率下降,而自来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能够有8-9个点的收益率,而且有20-30年的回报期,属于黄金资产,买都买不到。”傅涛说,环保产业由过去的“没人要”,变成现在资本眼里有价值的项目,是因为资本规则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环保产业进入了资本融通的时代。
2与资本共舞仍存障碍
资本的嗅觉无疑是敏锐的。在过去,环保产业并不被资本市场所待见,因为该产业的收益形式是低收入、稳定收益、低风险的,而房地产、股票等很容易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如今,其他领域的回报率下降,而环保产业在“十三五”规划预期、“水十条”发布、优化能源结构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正在呈加速发展态势,逐渐变成资本眼中有价值的项目。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资本和社会产业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仍有差距。业内分析,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无关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产业发展一直以正向制造为主导,而在环境逆向循环、逆向制造领域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
“如何面对资本,如何利用资本,大部分环保企业其实并没有学好这一课。”在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真圣看来,资本也并未完全读懂环保行业,金融资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感觉没有抓手。
傅涛进而介绍说,由于环保产业以前很少接触资本,大部分企业没有经过资本的启蒙,不懂资本的思维方式,不了解客户语言,让资本看不懂。诚如资本的语言是面向未来的,需要企业告诉他们未来可以赚钱,而很多环保企业不讲未来,只讲过去、讲技术。
资深投融资专家彭锦根则分析称,目前,在金融端是“雾里看花易打眼”,环保产业的细分、技术、模式看不清;在产业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金融模式与技术思维、技术语言等无法对接。
“有的企业商业计划书都做不出来,全是技术和流程图,许多资本方根本不看流程图,而是看你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商业价值。”彭锦根最后总结道,环保产业存在的痛点就是,需求侧旺盛,供给侧急迫,现有模式效率低,商业模式不清晰,技术转移对接不精准、不直接。
3资本注入应更趋于理性
不难发现,只用了短短十数年,环保产业从“边缘”跃升为“支柱”。而赵笠钧在此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报告中指出,尽管近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引导了环保产业市场化、规模化扩容,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业界资深人士赵笠钧认为,目前环保产业正处于“江湖混战”。从整个行业来看,九成企业为年收入不足千万、人数不到50人的小企业。大量资本的涌入,促进了环保的发展,为环保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并促成了一系列的并购和整合。行业并购推动环保企业的竞合融通,形成大规模综合性的环保集团,更好地满足了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刚需”。
但是,行业过热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环保行业容易出现恶性竞争。“资本介入放大了行业成长的预期,环保产业正在被各种力量左右,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诸多隐患。”赵笠钧认为,过热的资本下,环保产业同时存在“虚火”。当前资本界对环保领域预期过高,实际上传统环保业务的市场尚不成熟,要找到好的投资标的存在一定困难。
赵笠钧进而指出,一方面,资本的进入应该更加理性。从事环保行业的投资,不能仅仅是对赌协议式的财务型投资,投资者需要对行业有更为深入地了解,展开战略型投资才更有益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投资对于市场有清醒判断、布局未来的环保企业。另一方面,在资本过热的情况下,环保行业内部目前技术、模式和经验准备不足。未来应该加强技术进步、自身能力建设,以及行业企业间的竞合与融通。
原标题:多方角逐资本时代!问题来了,环保“朋友圈”谁说了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