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由此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和严重。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土壤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和减产,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评论> 正文

大数据揭示土壤修复领域的学术大牛和热点方向、趋势

2016-07-04 08:37 来源: 环境工程 作者: 李珊珊 张文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土地的利用强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由此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和严重。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土壤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和减产,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因此,加强土壤的污染防治已成为环保工作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

本文就此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准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整体情况,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三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与重庆维普。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土壤修复”、“土地修复”、“污染土壤治理”、“场地修复”、“土壤植物修复”、“土壤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处理”、“土壤电修复”、“土壤物理修复”、“土壤化学修复”、“淋溶修复”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间跨度为1900年~2013年,检索截止时间2014年2月7日。共检索到文献题录7800多条,然后作如下处理:

(1)去掉重复题录,如果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的标题、作者相同,则去掉会议论文;

(2)去掉一稿多发、非学术性文献的题录;

总共得到3911条题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修复的文献类型

文献的类型分布见图 1。

图 1 土壤修复的文献类型

在统计范围内检索出的文献中,按照文献类型来分,是以期刊文章为主(1864篇),占全部文献的47.66%;其次是学位论文(1123篇),28.71占%;再次是专利(544)和会议论文(380篇),分别占13.91%和9.72%。由此看出,土壤污染修复的文献大多数发表在各类期刊中;学位论文所占比例较大,显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此领域研究,且研究比较系统。

2.2 土壤修复文献的年度分布

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土壤修复文献的年度分布见图 2。

图 2 土壤修复文献的年度分布

根据文献计量学理论,对某一学科、某一专题的论文按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分析可从时间概念上了解该项研究的发展情况。国外土壤污染研究是在经历土壤镉污染造成的“骨痛病”等环境事件后,于20世纪60、70年代才步入正轨。与发达国家相比,当时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不突出,相关研究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渐显现。80年代,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壤背景值调查和环境容量研究等工作。90年代,土壤环境问题逐渐加剧,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耕地污染较重,有1000万hm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引起了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并从此开始了大量研究。从图2可看出,国内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1999年期间,年度文献量很少,始终在个位数徘徊。2000年则是污染土壤修复探讨与研究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迅速升温,年发文量直线增长,直到2011年,文献量达到了631篇。随后两年的年度文献量基本保持了600篇左右的稳定态势。这可能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相关报道频频爆出,国家投入大量治理资金进行该领域的研究,造成土壤修复的相关文献大幅增长。

以下内容不再包含专利,而包含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期刊文章,共3367篇。

2.3 主要作者

土壤修复研究具有一个庞大的作者群体,涉及作者6012名(包含第二、第三等所有合著者),其中发文20篇及以上的作者8名,10篇及以上的有10位,10篇及以上的有29位,发文仅1篇的作者4424名。平均合作度1.79,即平均每篇文章有约1.8名作者合作完成。

一般来说,某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中发文量最多作者所发论文量(Nmax)与发文量最少作者所发论文量(Nmin)之间有如下关系:

利用上式计算,本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应为Nmin = 5.7篇,因此可以判定发表6篇及以上的作者方可成为本领域的核心作者。从检索结果可知,核心作者共129名,占作者总人数的2.15%,他们对本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重要的作用。但是,核心作者发文占总篇数的35.7%,低于理论值50%,提示核心作者还需继续提高发文量[6]。

发文量排在前十名作者及其论文量如下(括号内为工作单位与发文数量):

1、骆永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57)

2、周启星(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49)

3、滕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7)

4、李振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4)

5、李鑫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4)

6、李培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3)

7、吴龙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

8、李发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

9、孙铁珩(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6)

10、黄国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16)。

2.4 主要研究机构

研究和分析文献作者所在的机构或单位,不仅可揭示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清晰把握本领域研究队伍的现状及其在该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而且可了解在本领域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部门和单位,有助于从侧面了解本领域研究人员的分布情况。

将研究机构中的二级机构去掉,即归于一级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归于中国科学院。著录发文机构共1067家。发文100篇及以上的机构3家,50篇及以上的机构10家,10篇及以上的机构94家,它们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在94家研究机构中,高等院校81家、科研机构10家,其发文量分别为2063篇和571篇。高等院校不仅所占比例大,而且发文量多,在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发表论文仅1篇的机构693家,占机构总数的64.9%。发文量排在前十名的机构见表 1,中国科学院居首位。

表 1 发表论文量位列前10名的机构

2.5 引文分析

被引次数是文献计量学中用来测度学术论文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篇论文被引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同行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被引次数排在前10名的论文总被引次数为3188。这10篇论文分布在7种期刊上,被引次数最高的前3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土壤通报》、《科学通报》上。《科学通报》、《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分别发表2篇。浙江大学是产出高被引论文最多的机构,共4篇。该领域被引次数排在前10名的论文如下:

[1] 崔德杰, 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04, (459)

[2] 杨肖娥, 等.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一种新的锌超积累植物. 科学通报, 2002, (387)

[3] 刘威, 等. 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一种新的镉超富集植物. 科学通报, 2003, (371)

[4] 龙新宪, 等.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343)

[5] 黄铭洪, 等.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 土壤学报, 2003, (317)

[6] 薛生国, 等. 中国首次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商陆. 生态学报, 2003, (299)

[7] 王庆仁, 等.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径. 生态学报, 2001, (291)

[8] 韩春梅,, 等.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环境学意义. 生态学杂志, 2005, (247)

[9] 魏树和, 等.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 生态学杂志, 2004, (245)

[10]滕应, 等.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与环境, 2002, (229)

2.6 主要期刊

在检索范围内,刊发本领域论文的期刊共541种。刊发论文量50篇以上的期刊共3种,共发文249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13.4%。限于篇幅,仅列出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较高的10种主要期刊。影响因子常用来评估同一研究领域不同期刊的相对重要程度[6, 8],但有时未必尽然。在这10种期刊中,《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其前身《农业环境保护》刊发2篇论文)刊发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居于榜首,《安徽农业科学》刊发89篇,位居第二。而《土壤学报》、《环境科学》是综合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在前三位。《生态学杂志》不仅发文数量多,而且发表了较多的高被引论文。

表 2 刊发土壤修复论文最多的10种期刊

2.7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揭示论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方式,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研究人员如果对某领域的一些特定问题密切关注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则通常会以论文形式呈现,那么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也将反复出现。利用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从成果数量的角度反映出该研究的热点和弱项。近几年,出现了可进行此项分析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同时也开始利用高频词汇归纳研究热点。在3367篇文献中,共出现关键词6156个,篇均关键词1.83个;关键词出现16519个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68次。关键词平均频次等于关键词频次除以关键词的个数,此值越高,说明词的分布越集中。出现频次排在前50位的关键词见表 3。

表 3 出现频次排在前50位的关键词

在污染物种类中,主要有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污染。含有金属的关键词有“金属矿山”、“重金属积累”、“重金属富集”(带引号的名词为精确匹配,不带引号的名词为模糊匹配)等,共出现894次。在金属污染中,含有镉或Cd的关键词有“农田镉污染”、“有机态(Cd)等,共出现314次;含有铅或Pb的关键词共出现234次;含有铬或Cr的关键词共出现146次;含有铜或Cu的关键词共出现141次;含有锌或Zn的关键词共出现103次;含有砷或As的关键词共出现75次,这说明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较多。含有有机污染、多环芳烃、石油、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PAHs等、氯酚、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关键词共出现597次。含有农药的关键词共出现69次。

在修复方式上,含有植物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574次,含有原位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34次,含有微生物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71次,含有电修复或电动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71次,含有化学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30次,含有物理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7次,含有异位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2次,含有淋溶修复的关键词共出现1次。这说明,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方式以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电动修复较多,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淋溶修复较少;在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方面,以原位修复研究较多。

土壤修复文献的关键词随年份的分布见图 3。

图 3 土壤修复文献的关键词随年份的分布

(1)植物修复

从上图可看出,关于植物修复的关键词最多,且呈波动中增长的趋势。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降解和转化作用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一项新兴的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方法具有修复成本低、对土壤无扰动、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相关的研究也较多。早在1983年,英国就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设想,即生物修复技术,首次利用遏蓝菜属植物修复了长期施用污泥导致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并证实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但植物修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富集植物本身植株较小、生长周期较长,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作用有限。寻找可在污染环境中生存且能大量吸附污染物的植物,仍是该方法的关键。

(2)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004年起,有关微生物修复的关键词开始出现,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近2年略有下降)。微生物修复发展较快,给生物修复技术带来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发表的相关的文章也逐年增多。一般说来,实验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因修复条件较为理想化,干扰因素极少,其修复效果很好。污染场地应用是微生物修复技术研发的最终目的,而一旦将室内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放大到现场条件下,因干扰因素复杂,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场地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合多个学科,构建出一套因地因时的污染土壤田间修复工程技术。

(3)电(动)修复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主要针对受污染的低透水系数的土壤,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污染土壤两侧插入电极,通过施加微弱电流形成电场,孔隙中的地下水或额外补充的流体可作为传导的介质,污染物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进入电极区。然后通过电沉降(电镀在电极棒上)、沉积或共沉积等方式将污染物集中处理或分离。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电动修复具有经济效益高、后处理方便、二次污染少等一系列优点,正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由图3可知,近年来关键词“电(动)修复”不断出现,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是该技术又存在许多不足,如:该技术不适用于渗透性较高、传导性较差的土壤;实验过程中金属电极易腐蚀,修复完成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较大改变;该技术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大规模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仍不完善。诸多不足限制了电(动)修复土壤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虽然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发表文章仍然不是很多。

(4)异位修复与原位修复

土壤修复可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种形式。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后用化学物理方法清洗、焚烧处理、热处理及生物反应器等多种方法治理,这是早期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需对污染的土壤进行大范围扰动,由于它涉及挖土和运土,因而存在明显的不足:处理成本高;很难治理深度污染特别是污染物渗入至饱和层土壤及地下水的场合;不能处理建筑物下面的土壤污染;破坏原土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针对异位修复中的不足,西方国家发展了多种原位修复技术,由图3可看出,关键词“原位修复”出现的频率比“异位修复”的高得多。原位修复是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土壤冲洗技术、原位电磁波频率加热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等。原位修复可以对污染物就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解毒,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还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也会日益增多。

由图3看出,关键词“化学修复”从2000年到现在不断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国内学者一直在关注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但是因为化学修复会破坏土壤性质、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不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物理修复”在2003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出现过几次。关键词“淋溶修复”只在2009年出现过一次,说明污染土壤物理修复和淋溶修复的相关研究很少,相关学者对此的关注度不高。

3 结 论

本文检索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与重庆维普数据库,共得到有效题录3911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1999年以前论文数量增长较慢,年度文献量很少,始终在个位数徘徊。2000年以后呈急剧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9篇增加到2011年的631篇,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关注,该领域具有一个庞大的作者群体,涉及作者6012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领发文量、影响因子位居首位,《安徽农业科学》刊发89篇,位居第二。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居首位。关键词分析表明,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污染是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土壤修复方式以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电动修复较多,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淋溶修复较少;在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方面,以原位修复研究较多。本文通过对国内土壤修复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呈现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从成果数量的角度反映出该研究的热点和弱项,为今后关于土壤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原标题:大数据揭示土壤修复领域的学术大牛和热点方向、趋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