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由于“尾气门”事件持续发酵,大众汽车蒙受惨重损失,不仅市值蒸发上百亿欧元,而且面临巨额罚款和大量维修善后工作。大众集团深陷困境甚至不得不打算“变卖家产”以挽回损失,销量也因此被老对手丰田汽车再度超越。
大众因为在其汽车产品上安装软件调整尾气排放值,在环保方面弄虚作假,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这不能不令国内企业和有关监管部门警醒: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环保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而是实实在在的“硬杠杠”,如果再有人胆敢无视环保法律法规,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欺骗、愚弄公众,迟早也会像大众那样狼狈不堪、得不偿失。
反观国内,我们在环境监测数据“打假”方面做得仍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环境监测数据公然造假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经常有企业篡改、伪造污染源监测数据;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等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机动车尾气检测更是造假“重灾区”。据权威媒体曝光,在山东等4省份,黄牛收钱让尾气超标严重车辆顺利通过检测;生产厂家指导检测机构造假;设备生产时即存在可以更改数据的“后门”……监测设备和监测数据造假甚至形成了产业利益链条,可谓触目惊心。
尽管有了“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环保部也一再要求严肃处理造假行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却一直难以根治,其根源有多重因素。最主要的在于行政管理体制之弊端,地方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了应付日趋严格的环保达标考核、环境质量排名,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难免受到行政干预。为此,环保部进行了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以最大化减少地方利益对环境监测的干扰。
此外,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也与环境监测机构和企业自身素质有关。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戒机制,导致一些环境监测机构容易受到经济利益驱使,把环境监测工作变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甚至主动参与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环保成本、逃避监管,也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干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为此,环保部出台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将数据的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了更高的约束力。
大众的教训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环境监测绝不容造假。必须在全社会建立环境诚信体系,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者寸步难行,环境监测才能真正成为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火眼金睛”,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严重的原因在哪?
多地曝光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 对环保数据造假须绷紧执法高压线
原标题:环境监测岂容造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