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治理问题更是一场时刻面临着新形势与新挑战的攻坚战,也是学界始终关注的重点。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在学术报告中,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就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思路作了深入探讨。
经济发展与水污染防治要双向并举
钱易教授从事水污染研究多年,对我国水环境的质量现状和发展问题深有研究。她表示,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付出了不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污染方面有成绩,也有教训。钱易强调,目前我国的水污染现状仍是十分严峻的。
“201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71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占510亿吨,全国检测的河流断面仍有9.0%的劣V类断面,黑臭水体还存在,绿藻爆发未消除,重金属污染威胁食品安全,癌症村多在水边……尽管统计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0%,
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污染防治问题仍不容乐观”。钱易认为,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必须双向并举。她强调,应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理念与措施,从源头控制工业污染,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
防治水污染必须转变理念,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并加强技术研发
钱易认为,防治水污染要从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引入生态工业园等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对水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法治,更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从“七五”期间的针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80年代初氧化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80年代末的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90年代膜生物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到目前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水环境监测生物传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水资源与能源回收、水体修复目标的实现都提供了有力的先进技术支撑。
身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以其参与的清华大学的水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的亲身经历为例,展示了水污染控制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她表示,当前我国重点流域的水质已经得到一定改善,但水污染形势仍不容乐观。她期望,今后不断为污水、废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研发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对今后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钱易表示,要不断总结我国水污染治理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尤其要将生态规划纳入城镇化建设中。2003年我国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2015年国家公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相关政策的出台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进步。钱易介绍:“‘水十条’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主要考核指标都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七大重点水系都要达到I类、II类、III类比例,到2020年要占到70%,2030年占到75%。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要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针对我国未来水资源的治理工作,钱易用“任重道远”一词作为总结。她建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行水污染防治的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废水的资源化、能源化。“将污泥浊水变为青山绿水,这将是造福子孙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
延伸阅读:
钱易院士:蕴含自然智慧的厌氧技术 未来污水处理的主力军
钱易、曲久辉、王超、李小文、李佩成5院士支招农村治水
原标题:水安全与生态文明:钱易谈治水历程与未来展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