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月7日,国际清洁技术与融资峰会暨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第一届年会上,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土盟”)理事长姜林(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代表土盟与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及所有参编单位,介绍了即将发布的《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6-2020)》内容。
《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农田污染、场地污染、矿山污染、盐碱地、油田污染等土壤污染,分析了其污染现状、政策环境及趋势、技术与装备现状及趋势、市场空间预测、从业单位分析、商业模式及发展建议。
报告全景诠释了中国土壤污染与治理情况,并以包含755个修复项目的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同时,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能环境、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等22家土壤修复相关的知名科研院所,群策群力共同完成。
1污染现状
报告对中国污染土壤现状进行了总体分析。
农田污染方面,我国农田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湘、赣、鄂、川、桂、粤等省区,污染区域主要为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区等。
污染场地方面,2001至2008年,我国共有98000家企业关停或搬迁,且大部分为化工、农药、钢铁等大量排放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很可能为高风险污染场地。综合国内企业数量、搬迁污染调查及国外对比,我国的污染场地数量在100万至200万块。
矿山污染方面,目前我国废弃矿山的复垦率仅达10%,需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废弃矿山面积约150多万公顷,其中,重金属矿区占30%,超过700处,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安徽、河北等地占总数的41%。
2政策
我国目前污染场地技术标准非常不完善,虽然在调查和技术方案部分有相关的技术政策,但对修复过程相关的技术导则基本缺失。“十三五”期间,根据制度现状和需求,以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为核心思想,提高政策制度的可操作性、技术标准的精细化和针对性、关键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的“一中心、三提高”是土壤污染及修复政策法规完善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
3技术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还是以异位技术应用为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比例约为4:3:2,风险控制技术应用相对较少。未来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方向为从单项向联合集成的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发展、从异位向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发展、从单纯修复治理向修复治理与风险控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优化和调整城市建设项目规划,使修复需求最小化、合理确定修复目标和修复需求,避免场地过度修复等。
4市场
通过生命周期估算、时间序列法、总量估算法等多种方法估算及对比,2016-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空间保守估计约849亿元。且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是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市场。
5从业企业
我国土壤修复从业单位呈金字塔型分布,老牌企业有优势,新创企业有机会。
目前市场上已承接项目的从业单位群体呈金字塔型分布,累计承接5亿元以上金额的领军企业各有优势。从地域来看,从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湘江流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从时间上来看,目前市场上已承接项目的从业单位以环境领域的“老牌”公司居多,门槛相对较高。从目前各单位所承接的项目类型(商业模式)和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上分析,新创企业有着较大的机会。
6商业模式
报告对2007-2015年间316个土壤修复项目,项目总资金达89.78亿元的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资金(63%项目数量占比)、自筹资金(14%项目数量占比)、财政与自筹资金组合(21%项目数量占比)、其他来源资金(GEF赠款、搬迁补偿资金和未明确实际来源的多渠道筹措,2%项目数量占比)。
整理来看,我国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结合现状、具体工程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经验,以第三方治理和PPP为核心提出垫资修复模式、修复+开发+移交模式、修复+开发+拥有模式、受让+修复+转让模式等商业模式。
原标题:姜林: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