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一个GDP位居世界第四的国家;一个人们为了省钱出国买菜的国家,今天让我们走进瑞士,详细看一下瑞士人的垃圾分类!
瑞士被人们赞誉为“没有垃圾污染的国家”。这是因为,瑞士人都是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处理垃圾的。
上个世纪初,瑞士民众也曾乱扔垃圾,当时,街道凌乱不堪。为此,各地方政府从80年代起,纷纷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并为民众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比如苏黎世州政府出版的手册,居然厚达108页。
这本手册向民众细致地展示了从垃圾袋的封存方法到垃圾分类方式。比如,手册规定,垃圾袋必须在袋口处装有抽拉绳,扔垃圾时,必须拉紧袋口,防止垃圾掉出来,每个垃圾袋规定最多装3.5升垃圾,民众可以去市政厅免费领取垃圾袋,但必须给每个垃圾袋上贴“已付垃圾费”的胶纸,一张胶纸的价格为1~2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5元)。
安劳太太家住日内瓦,每天她会对各种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扔到垃圾回收点。她说:“我家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我们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能做得更好了。”和不少瑞士人一样,安劳太太已经记不起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了。对很多瑞士人来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一件事。
“所有的绿色垃圾,包括菜叶之类的,都放在有机垃圾桶里,每周把垃圾袋放到楼下的垃圾桶里,有人把垃圾收走。所有的纸,我放在一个袋子里。所有不能回收的垃圾我装在一个封闭好的口袋里,然后扔进楼里的垃圾道。我家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另一个放要烧掉的垃圾,还有一个袋子放废纸。”
像安劳太太一样,很多瑞士人家里都有两个这样的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装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平时在街上也常能看到人们手提装着玻璃瓶和饮料瓶的大袋子,投到垃圾回收点的指定垃圾桶里。投进垃圾桶之后,就开始了垃圾回收的历程。
道路-清洁城市办公室是日内瓦市负责垃圾收集的环卫部门。每天清洁,道路-清洁城市办公室派出11辆卡车收集不能回收的垃圾,每周一、四在莱蒙湖北岸,周二和周五在南岸收集,与此同时还有11辆车收集有机厨余垃圾,每周三有17辆卡车同时在两岸收集废纸和纸板。
日内瓦市对垃圾分类做出了十分清晰的定义,按照不可回收的家庭垃圾、有机厨余垃圾、纸张、玻璃、PET塑料、铝制品、电池等分类收集。瑞士是世界上玻璃和PET塑料垃圾回收最好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1年瑞士全国94%的玻璃制品和81%的PET塑料瓶都得到了重复利用。
日内瓦道路-清洁城市办公室副主任吉诺勒˙马尔盖说,回收玻璃瓶和塑料饮料瓶早已是瑞士人的习惯:“在日内瓦,我们设置了120个垃圾收集点,分布在城市各处,人们在这里可以投放玻璃和PET瓶子。大多数收集点都有收集玻璃瓶和PET瓶子的垃圾桶。在日内瓦设立这样的收集点已经有差不多15年历史了。玻璃和塑料瓶是人们分类做得最好的垃圾,特别是玻璃。今天,玻璃几乎不会(被当做没用的垃圾)送去焚烧,人们已经习惯对玻璃进行分类,然后扔到垃圾桶里。”
日内瓦道路-清洁城市办公室每到年底都向所有市民赠送match一本日历,上面清楚地标明环卫部门收集每种垃圾的时间、各种垃圾的回收方式和回收地点。除了纸张、玻璃这样日常的生活垃圾,灯泡、墨盒、药物、汽车电池等物品不能扔在普通的垃圾回收站,必须送到特殊垃圾回收中心,进行特殊处理。
此外,如何处理体积庞大的家具,瑞士也有具体的规定。瑞士所有城市和村镇的市政环卫部门都负责收集废旧家具,根据运输成本要收取一点费用。
而在日内瓦,市政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只需拨打一个免费服务热线,与市政部门确定好取走家具的时间,剩下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马尔盖说:“我们开展这项服务很长时间了,大约有20多年了。现在每天大约接到200个电话预约收家具。这确实是一项成本比较高的服务,不过目前仍然是免费的,我们希望人们都能够拨打这个电话号码。电话是免费的,收家具也是免费的,不需要花任何费用。卡车收完家具送到分拣中心,把家具按照木头、金属和不能回收的垃圾分类,之后分别送到不同的回收厂,这样能够尽最大可能回收所有的垃圾。”
延伸阅读
下图这么拉风的马车是干嘛的?
是瑞士卢塞恩回收垃圾所用的!而且仅仅是收绿色垃圾所用。
什么是绿色垃圾?指的是可自然降解的菜皮、水果皮、鸡蛋壳等。烧过的厨余垃圾可不行哦。听说过一个朋友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绿色垃圾,就在扔绿色垃圾的桶里混进了一根香肠。于是某一天晚上老公回家,就问:是不是你把香肠扔进绿色垃圾里了?姑娘当场蒙了,这谁还记得呀?怎么突然问这个?原来是收垃圾的人把这根香肠特地挑出来,然后挂在这栋楼的大门口——因为他们是一栋楼一个绿色垃圾桶,所以知道肯定是这栋楼的住户。这实在太尴尬了。结局是那天晚上他们夫妻俩等到天黑、还全副武装不想被别人看见,悄悄到大门口再去把香肠取下来、扔回自己的垃圾桶。
瑞士人一丝不苟,全社会的各类设施和制度都使得垃圾回收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来这里居住的人们如果不学会正确扔垃圾,那根本没法生活下去。扔错的香肠被捡出来挂着示众还是小事,还有因为在报纸回收里错扔了一个塑料瓶而被罚款200瑞郎(瑞郎的汇率是6.5左右)。还听朋友说一个国人因为嫌每个月都只有固定时间、仅仅一次可以回收旧报纸,所以就把超市寄来的广告报纸塞到公交车站的垃圾桶里。然后之后信箱里就收到一封罚款通知,因为他忘了广告报纸里是写了家里地址的。
那么严格的执行,也难怪瑞士的城市废品据说有47%能被回收。其中包括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80%的塑料瓶和85%~90%的铝罐和75%的锡罐。瑞士还是首批循环利用塑料瓶的国家之一,现在对用过的空塑料瓶回收率已经超过80%。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回收率高出40%~60%。
瑞士的垃圾回收可以细细的分为20余种,并且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回收方式。
日常放到家门口就会被收走的垃圾有:绿色垃圾、报纸、纸板箱、沙发床垫等以及普通垃圾。
每条街道这些垃圾上门回收日期都会有所不同,比如下图是我家所在街道的回收日程。
1)普通垃圾是每周五回收,是一辆黄色大垃圾车;在卢塞恩,普通垃圾必须要放到REAL的蓝色垃圾袋里,才会被收走。一卷6升的垃圾袋,10个要26法郎,天价垃圾袋啦。不过这个价格不单单是卖垃圾袋,卖的是垃圾被收走的服务。也就是你不用这个垃圾袋来装,你是不能扔垃圾的。这个袋子很多地方可以买到,Coop, Migros, Denner超市,还有面包店、小便利店、街角小店等。每到垃圾回收日,每家每户门口一排蓝色垃圾袋,景象还是很震撼的。
瑞士各州专用垃圾袋也不相同。卢塞恩的REAL是Recycling, Enstorgung (disposal), Abwasser (sewage), Luzern的缩写,也就是卢塞恩垃圾回收机构的缩写了。所以卢塞恩是蓝色,而有的州是黑色的,除了购买专用垃圾袋外,还需要购买一种贴在垃圾袋上的处置小票,有点类似我国的印花票,上面清楚的写着袋子的容量、垃圾产生的地区。大小不同的袋子支付的金额自然不同,付费小票的颜色也不同,黄色的容量是最小的,绿色的容量居中,橘红色是容量最大的。贴上了它就表明你已经付过费了。各种垃圾回收税将分别补贴给各种垃圾回收机构。有些州还专门设立了垃圾警察负责抽检垃圾,一旦发现垃圾没有正确分类,根据付费小票的线索即可找到当事人进行处罚。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垃圾袋?因为牢度好,据说有研究表明,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垃圾被装袋后很容易袋子破掉,以至于垃圾被弄得到处都是。而有了这个好的垃圾袋,回收会更容易。
这么贵的袋子还有另一个好处,让你想办法少扔点垃圾在这里,而多把各种垃圾做回收。回收的垃圾就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啦。
2) 绿色垃圾就是用之前图片里的马车来回收的,是周二和周五两次;
3) 其他报纸、纸箱都是一个月左右一次——都需要整齐摆好、用绳子扎好,才会被回收走哦,不符合要求回收人员有权不拿走的。所以到了规定日子前一天就看到周围邻居都把报纸等拿出来在门口摆好,还蛮有趣的。
4) 另外沙发床垫等还需要去超市买特别的贴纸(sperrgut stickers),贴着粘纸的床垫丢在外头才会被回收走。
其他垃圾都有固定地方需要自己主动拿过去。
1)去商店,比如中小型的超市基本都有PET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的回收点,玻璃瓶还细分不同颜色,分成白色、棕色和绿色,还有些特殊颜色的玻璃瓶就要另找地方了。大型超市还都电池、白炽灯泡、日光灯管的回收箱。电器商店则是可以回收旧电视、旧电脑等电器。
2)还有些是在一片社区共用一处回收点的。比如这是在Entlebuch区域的公车站边上看到的两个大回收箱,是回收旧衣服、旧鞋子的。经常就看到当地人开着车过来,拎出一个大袋子,开始往各个垃圾桶分类丢进去。
3)还有一个去处是回收站,开车的人只要整理好垃圾就可以随时送过去(也有开放时间啦),在那里比如建筑垃圾等要被回收还需要付钱,30法郎/kg。
4)还可以送到二手用品商店。一般好像也是没有钱可以拿回来的。如果要得到钱,可以自己去跳蚤市场摆摊,这也是蛮有趣的。
这是卢塞恩火车站的垃圾箱。下了火车,把塑料饮料瓶、易拉罐都对应扔到垃圾桶;看过的没用的报纸,你可以留在座位上分享给其他乘客,或者也是对应扔到纸张的垃圾桶;其他垃圾都可以扔在第一个杂物桶里。
瑞士人分类扔垃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目前瑞士全国设有1.5万个塑料瓶收集中心,平均每个居民每年送往收集中心的塑料瓶能有100个。瑞士全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率超过66%。世界上仅有两家废电池处理厂,一家在日本,另一家就在瑞士伯尔尼州的维米斯。
如果我们在瑞士也要好好学习瑞士人垃圾分类 ,至少小心不要被罚款了也减少点普通垃圾的袋子的消耗量~
原标题:详解瑞士人垃圾分类及道德意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