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近日或有实质性进展。据了解,在有关部门设计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同时,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配额分配方案也正在酝酿中,该方案计划于2016年内出台实施。业内人士指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未来有望覆盖万余家企业、年约40亿至45亿吨的碳排放量;如相关衍生品市场后续得以建立,全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甚至千亿元级别。
鄂深粤试点或成行业标杆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我国曾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而在此前的2013年,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已先期开展碳交易试点。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正是在总结上述七个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顶层设计的,即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和2020年排放峰值要求,估算出碳排放总量并分解至各地,预计西部以免费分配为主,东部会引入部分有偿分配。
“各试点市场政策设计不同,交易活跃度也不同,湖北、深圳、广东三地相对交易量较大,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比较健全。因此,全国统一碳交易体制的顶层设计,将会更多地借鉴深圳、广东、湖北的经验。”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说。
眼下,全国各地均在为碳配额方案的出台做出积极准备,“摸家底”并核定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名单和历史碳排放数据。其中,海南数次召集上述企业人士开会讨论,目前正进行数据采集等工作。湖南近期也召开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布署会,筛选出239家企业,在企业在线填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同时,还组织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企业填报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广西、江西、贵州、河南、陕西等地也纷纷向深圳、广东等试点地区取经,密集进行各项能力建设。
价格发现利好新能源企业
不过,王科强调,总体而言,现有碳交易试点市场发现的价格,还不能真正反映目前减排的成本,而且全国各地碳排放配额不能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亦无法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广证恒生研报指出,从2013年开展碳交易地区试点至2015年12月,七个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累计成交量逾48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超14亿元。其中,华能南方分公司汕头电厂、海门电厂与壳牌石油签订了国内成交量最大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互换(CCER置换)协议,获益140万元。
然而据测算,试点期间交易价格在每吨二氧化碳12至130元区间内,因波动幅度太大而无法真实反映当前减排成本。但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出台后,届时启动的统一碳市场将使价格更加合理,部分地区企业利用地区间排放价差进行投机的机会将消失,减排成本加大,对新能源企业将构成利好。
另有分析认为,随着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环保节能设备改造和环保服务、碳排放相关领域和供碳捕捉服务或碳汇相关行业将获得巨大市场良机。以碳排放为标的的金融创新潜力大,特别是碳排放为标的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机制,包括CCERs质押、碳期权合同、碳基金、CCERs预购买权、借碳业务等新兴领域也将面临机遇。
不过,王科坦言,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初始几年更多的是完善规则,不大可能通过市场来发现价格,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省份,市场发展还将考验投资者耐心。
延伸阅读:
【聚焦】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倒计时
原标题:碳配额分配方案将催生千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