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在中国,城市的土壤主要受到哪些污染?这些污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付融冰:造成城市土壤污染的因素,除了成土条件之外,最主要的是城市中的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从而造成工厂场地和周边场地的污染。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城市固体废物不规范地堆置、抛弃、随

首页> 环境修复> 场地修复> 访谈> 正文

【访谈】付融冰:土壤治理不单纯是技术问题

2016-03-30 09:40 来源: 文汇报

文汇报:在中国,城市的土壤主要受到哪些污染?这些污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付融冰:造成城市土壤污染的因素,除了成土条件之外,最主要的是城市中的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从而造成工厂场地和周边场地的污染。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城市固体废物不规范地堆置、抛弃、随意填埋,历史上曾经是农用地时期经历过污水灌溉、污泥还田等,含铅汽油时代汽车尾气排放,市政公用设施如填埋场和加油站泄露、污水厂废水和污泥排放、垃圾焚烧厂大气排放及沉降等,还有一些是土壤环境事件或意外事件造成的。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往往通过摄入、呼吸和接触等途径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如饮用了污染的地下水、呼吸了含有从土壤中挥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空气、直接摄入污染的土壤颗粒及灰尘等,都会造成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另外,污染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破坏生态平衡,损害生态环境。

文汇报:在中国,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

付融冰:2014年,环保部首次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写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在分类方法上,我们确定了先“源”后“原理”的分类原则,从大类上讲有原位物理/化学技术、异位物理/化学技术、原位生物技术、异位生物技术、原位热处理技术、异位热处理技术和工程控制技术等,具体到技术名称大约有30多项。第一批发布了相对成熟、常用的15项技术,关于土壤修复的分别是异位固化/稳定化、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氧化/还原、异位热脱附、异位土壤洗脱、水泥窑协同处理、植物修复、阻隔填埋、生物堆、原位生物通风和多相抽提等技术,关于地下水修复的是抽出处理、可渗透反应墙、监控自然衰减法及多相抽提等技术。其余的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布。

在工程实践方面,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较快,从过去相对单一的阻隔填埋、焚烧、异位固化/稳定化向技术多元化发展,如原位热脱附、原位固化稳定化、原位化学氧化/还原等技术已有工程应用。

文汇报:许多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是,采用现有的修复技术和治理手段,能够将受污染的土壤修复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以污染固化技术为例,该技术并没有根除污染,而是将污染物保留在土壤中,这么做是否会留有隐患?

付融冰:现有的技术可以把受污染土壤修复到非常洁净的程度,但是不是有这个必要?修复到什么样的标准,是根据污染场地今后的具体用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的,例如用于居住和用于工业用地,标准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修复到什么程度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往往是综合了风险、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固化稳定化技术不能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总量,只能降低污染物的浸出毒性,减少风险,难以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考评,这是该技术的最大争议之处。该技术的实质是一种降低健康和生态风险的技术,因为从土壤中分离重金属等污染物比较困难,代价也很大,那么干脆就让污染物更加稳定地呆在土壤中,只要能降低风险,而且监管到位,它就是一种好技术。它的优势比较明显,施工难度不大,处理较快,成本也不贵,这是它受青睐的主要原因。自我们第一次在世博会园区实施了污染土壤稳定化工程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最常用的技术。

固化稳定剂能否将污染物永久地固定在土壤中,这涉及到土壤固化稳定化后的长效评估问题,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模拟比较严酷的环境条件对固化稳定化后的土壤进行毒性浸出和力学性能等测试。但是,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尺度中,土壤固化或稳定体可能会在光照、风、雨水等自然力的侵蚀,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生理作用,甚至人为的活动下发生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原来固结和稳定在土壤中的污染物还是会存在迁移、转化和析出的可能,因此,固化稳定化后评估已成为该技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上,这项技术的实施需要建立全过程、长期的监管制度。

文汇报:从国内一些土壤修复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成本高昂,而且与国外相比,修复周期相对较短。在您看来,城市中土壤污染修复的瓶颈有哪些?

付融冰:瓶颈也是多方面的,如:没有上位法的支持,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技术能力仍然较弱,专业队伍比较缺乏;责权界定也较困难;还没形成有效的修复资金模式等。在快节奏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留给污染场地修复的时间往往比较有限,这会影响到修复目标的确定、修复技术的选择以及修复质量的保证,进一步加剧了场地修复的复杂性。

原标题:土壤治理不单纯是技术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