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2015年起正式实施“禁塑令”,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一年来,这一纸“禁塑令”不仅在引导百姓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方面产生较好效果,还在遏制白色污染蔓延势头、培育新型材料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成为习惯
吉林省去年施行“禁塑令”规定,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塑料餐具,违者将处以1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罚款。
“禁塑令”实施之初,各种担忧和质疑之声不少。然而,一年来,随着政策的落地,变化悄然发生。
长春市市民安琪说,现在国家从上到下这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出一把力。“吉林省实施‘禁塑令’是件好事。虽然可降解塑料袋贵了一些,但这也让我自己有了购物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的习惯。”
和安琪一样,记者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等多个市州走访时发现,原来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塑料袋或结实耐用的织布购物袋。如今,对于“禁塑令”,多数市民表示都已知晓,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成为很多市民出门的习惯。
截至去年年末,吉林省可降解塑料购物袋、连卷袋市场供应量4261.7吨,餐具76.5吨,改性原料581吨。
多方发力让“禁塑令”落地生根
“禁塑令”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目前的效果,与普通百姓和众多商超大力支持配合分不开。该政策实施初期,一些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较弱,很多市民购物时不得不面对捧着塑料袋行走的尴尬;虽然不可降解塑料袋来源广泛,市场供给充足,但很多商超还是舍弃短期利益,及时执行“禁塑令”。
一年来,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一方面主动作为,回应公众关切,解决“禁塑令”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为“禁塑令”站台,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孙铁表示,我们对以石油基为原料生产在自然环境或堆肥条件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等建设项目坚决不批,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的产生。
为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吉林省要求省直各部门单位、省内各高校、医院等部门单位加强对禁塑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吉林省政府在2015年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列禁塑工作内容,督导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
同时,吉林省工商部门全力加大执法力度,在9个月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专项市场检查,对违反“禁塑令”的经营者共立案1926户,已处罚484户,收缴罚没款33420元,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销售主渠道得到一定程度控制。
环保新兴产业扎堆吉林谋发展
已经落户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的吉林华之路生物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锡告诉记者,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来自聚乳酸,以聚乳酸为基础发展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纤维材料、塑料制品、医用材料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下游产业,可以像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生物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生物基化工产品。
在“禁塑令”及相关政策的吸引下,可降解原料改性、制品及物流仓储等项目扎堆在吉林落地并形成生产能力,以聚乳酸为核心的生物制造产业正在吉林省蓬勃兴起。
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中粮生化、山东必可成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等12户知名生物材料制品企业已经扎堆落户,其中已有9户企业的产品正从园区源源不断地走向市场。
到去年年末,吉林省具备生产条件并在省发改委报备生产能力信息的企业26户,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6万吨,产品涵盖“禁塑令”要求禁止的全部产品种类。
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说,吉林省正在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玉米秸秆资源替代粮食资源、生物基产品替代石油基产品“三个替代”为方向,加快发展聚乳酸及下游产业为代表的生物基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着力扩大绿色消费市场,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绿色产业体系。
原标题:吉林“禁塑令”实施一周年情况调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