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昨天,中德专家在上海交大研讨“城市海绵体”时透露,上海目前并不在全国16座“海绵城市”试点之列,申城“海绵化”先天不足,只能后天来补。
城市河道水塘是天然海绵体
根据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武汉、济南、南宁等省会城市正在试点,上海周边的嘉兴、镇江、池州也是试点城市。按总体规划,到“十三五”期末,全国658个城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都要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这些城市80%以上面积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尽管不在试点城市之列,上海目前也在松江、奉贤两区以及临港地区自行试点。
下大雨不能都靠下水道,海绵城市更多要师法自然。这种提法已进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如“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显然,天然河道水塘是城市中最天然的海绵体。世界上公认的海绵城市代表美国波特兰,在城市建设中几乎保留所有河道,顺势而为。
建议上海城市海绵设滤化器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原本带有“浜”的地方早被填成马路。中心城区的河道水塘面积现存仅6%,郊区也只有10%上下。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首要的是保护生态系统。通常,城市生态用地“红线”,是至少达到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半。据测算,上海的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目前基本各占一半,生态用地已无法增长。
后天补短板方面,上海需因地制宜,在城市建筑群之间多做“文章”。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物理建筑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包括透水铺装、人工湿地、屋顶绿化等,利用具有高雨水截留能力的植物,以渗透、收集、净化降雨方式,缓解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同时,上海还需在这些共性技术中做出适应性调整,比如,上海市区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量达10吨,这些尘埃流入城市海绵体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再利用。专家建议上海城市海绵在考虑渗透性同时,设置滤化器。
原标题:申城“海绵化”先天不足后天来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