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成为治国理政的时代新要求。老工业基地,老大难问题,污染曾经成为兰州人的心肺之患,年年治理,不见好转。太阳和月亮一个样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评论> 正文

煤·水·人——兰州治霾“三字经”

2016-01-21 14:44 来源: 新华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成为治国理政的时代新要求。

老工业基地,老大难问题,污染曾经成为兰州人的“心肺之患”,年年治理,不见好转。“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灰霾压城时,兰州市民曾经这样抱怨。

谈起治霾,中央有要求,群众有呼声。但关键是“治污必须要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再大的困难、再大的矛盾、再大的投入,都是应该的、值得的。”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

时光转到2015年末,兰州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蓝”成为这个曾经在卫星上“消失”的城市的常态。

一个四面“霾”伏的西北城市成为治污典型。兰州治污秘诀究竟何在?

煤——掀掉“黑盖子”,在多措并举中严控污染源

兰州治霾,首当其冲的是煤。

新年首日,在农民巷西社区工作的韩燕,一大早就来到平凉北路 “三栋楼”下,用液化气灶点燃了新年“第一火”。

一街之隔的楼房早已集中供热,但生活在这排砖混结构的老楼居民和做生意的商户,只能靠煤炉取暖。

不一会儿,一位商户走过来,钳走一块烧得通红的蜂窝煤。住户陈耀华也从这儿拿走3块引火煤,他回家后用打火机就能点着。

“过去家家户户用木柴生火,浓烟滚滚,楼道里经常弥漫着呛人的烟味。”陈耀华说,免费领取引火煤已经成为习惯。

“三栋楼”的住户都是低收入群体,1.7元1斤的无烟煤都舍不得烧。社区不但为他们免费发放引火煤,还对无烟煤给予补贴。

在兰州,像“三栋楼”一样无法集中供热的住户很多。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清晨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还送“火”上门。

不起眼的小煤炉,能有多大污染?

兰州环保部门介绍,仍有15万个小煤炉集中在老旧楼院和城中村,这些小煤炉“直排”的污染物每天加起来约30吨,甚至超过集中供热的电厂排放。

生活燃煤只是兰州的污染源之一。老工业基地、河谷地形、静风天气,这些不利因素,一度让兰州成为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要坚决打赢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2011年底,甘肃省委提出,将治污列为兰州第一民生工程。

从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再到热电厂,压煤量、限煤质,城市上空的“黑盖子”一点点被掀开。

——城区所有燃煤锅炉被“换血式”改造,1286台两年内全部“退役”,仅此一项,就削减二氧化碳479万吨。

——在进城道路上设19个卡点,24小时不间断检查,杜绝劣质煤进城。

——对城区3家热电厂和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采取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排放的“五限”措施。

目前,兰州城区年燃煤消费总量控制在620万吨以内,比2012年以前减少395万吨,“煤控区”从城区向周边乡镇延伸。

压煤,只是兰州调整能源结构,从源头治霾的缩影。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兰州对主城区污染企业采取了“改、停、关、搬”的严格措施。

——先后投入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进行治理。

—— “冬防”期间,对200家左右的砖瓦、铸造等企业实行停产减排措施。

——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其中2014年关闭7家企业的20条落后生产线。

——先后推动100户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启动兰石集团等94户企业搬迁改造。

“过去人们说兰州大气污染是‘黑盖子’,外观颜色‘黑’,就是烧煤造成的。”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说,通过强力“压煤”,兰州大气污染类型已由典型煤烟污染,向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混合污染转变。

“现在从城里看山,从山上看城,都清楚多了。”张榆存从小在兰州黄河边长大,经常到山上锻炼,他希望治污不要像刮风,要持之以恒。

兰州治霾成效有目共睹,但石化污染依旧,生态环境脆弱。

“兰州治霾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包袱重,各项举措还在摸索完善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紧绷的弦一点也不能放松。”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说。

延伸阅读:

甘肃兰州投资245.26亿项目建设 环保项目有8项

让科技创新成为兰州治污核心动力

水——助力“降尘埃”,在直面矛盾中提高治理能力

干旱少雨,尘土飞扬。兰州治污,在“水”上也使足了劲。

为抑制扬尘,近3年,兰州投入近1亿元购置200多台洒水设备,除特殊天气外,全城不间断洒水。

天气变冷,洒水车驾驶员牟民强终于松了口气。

“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10吨的车一天最多出10趟。” 牟民强说,天气如果转暖,只要命令一下,随时准备出发。

正常情况下,牟民强每天要洒9条街道,洒一遍需要1小时。他说,看到行人会减速鸣号,有时也难免淋湿行人,曾有人恼羞成怒,追打驾驶员。

一些市民认为,洒水破坏了道路,造成路面坑洼不平;冬天洒水让道路成“溜冰场”,导致交通事故增多;洒水车满街跑,刚洗的车又脏了。

“兰州周围生态环境脆弱,每年每平方公里自然降尘达16吨,2012年以前高达20吨。”兰州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说,从全年看,兰州首要污染物是PM10,扬尘是其主要来源。

观测表明,兰州洒水抑尘是可行的。

“中科院的专家曾设置检测点进行测量,一条街道的PM10浓度是200微克每立方米,洒水车一过,只需10分钟,就能降到120至130微克每立方米。”武卫红说。

2015年,兰州出现26次沙尘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不达标40多天。环保部门认为,如果没有洒水措施,空气质量会下降很多。

洒水虽存在一定负面效应,但面对质疑,兰州并没有停下。

“不是洒不洒的问题,而是措施如何更完善。”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卫处副处长张军太说。

去年以来,兰州改进了洒水作业,如根据天气、污染情况和马路干湿程度决定洒水频次;洒水、喷雾和清扫相结合,科学抑尘;当地表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停止洒水。

全城洒水,考验的不光是政府治污能力,还有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作为一个典型河谷城市,300多万人的兰州越来越拥挤。

2000年兰州机动车保有量仅有6万辆,2013年跃升至58.3万辆,目前已增至65万辆,道路交通密度甚至超过香港。

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兰州规定,当连续3天出现轻度污染,且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将对9座以下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

这一措施推出之后,最长限行了两个月。2014年9月,兰州推出了为期半年的单双号限行方案。

方案一经公布,舆论哗然。

“单双号限行,车辆出行天数减少,而保险等费用缴的却是全年的。”一时间引发民众不满和有车族“吐槽”。

遇到矛盾是绕着走,还是倾听民意?兰州选择了后者,这一方案在争议声中只执行了9天,又恢复了尾号限行。

兰州市表示,会根据道路交通和大气污染状况,更加适度、精准地实行限行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给公众带来的不便。

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从城市规划到基础设施投入,兰州无法与东部相比,治污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城市治理中,时常会为解决一个民生问题而引发另一个民生矛盾。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认为,在城市治理中,政府只有直面矛盾,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才能在不断磨炼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人——激发“新动能”,在责任共担中守望“常态蓝”

治污不应等风,而要靠人。

早晨9点,太阳从兰山上露出头。连续工作24小时后,杨小洲走出二热电厂大门。

杨小洲是兰州市环境监察局派驻二热的监察员,每两周他要来驻厂一次,已连续4年,门卫对他很熟悉。

“等污染超排了,再治已经迟了,要变事后监管为事中、事前监管。”在杨小洲看来,坐在监察局的在线监控室和驻厂监察,效果还是不一样。

在兰州市环保局,从一线执法人员到机关干部,冬防期间,100多名职工都要轮流到重点企业驻厂监察。

延伸阅读:

甘肃兰州投资245.26亿项目建设 环保项目有8项

让科技创新成为兰州治污核心动力

正是他们深入一线,过去“门难进”的兰州石化等重点企业,因为超标排放受到严厉处罚。

城市治霾,环保部门首当其冲,但这并不是环保一家的事。除城建、工信、交通等多部门参与外,全民参与治污的格局已在兰州形成。

新华巷社区网格员梁艳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最后一天,气温降至零下9摄氏度,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梁艳已经拿着手电上街巡查了。

她的职责是发现并及时处置辖区的污染排放点。社区办公楼的一个角落,堆放着10多袋柴火,这是冬防以来,梁艳和同事用引火煤从商户手中换来的。

像梁艳这样的网格员,在兰州有2万多名。他们像“工兵”一样,轮流值班,在各自管辖的大街小巷,24小时巡查。

同一天,督查员关鹏也没闲着。

早晨8点刚过,关鹏手机上显示的一个数据让他和同事紧张起来。

“职工医院,PM10浓度高达226微克每立方米!”经验提醒关鹏,这周边可能存在地面扬尘。

“我们七里河责任区内有大大小小100多个工地,其中重点有8个。”沿着熟悉的路线,一个小时内,关鹏他们巡查了3个重点工地,在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内,发现了一大堆黄土。

“施工现场物料堆放要百分之百覆盖。”关鹏马上联系执法人员和工地负责人,要求立即整改。两个小时后,裸露的黄土已覆盖。

“大气污染治理,关键得靠人,说白了就是把每件事都靠实了。”这是关鹏的认识,也是兰州治污的“法宝”。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说,兰州空气质量改善是靠“动真碰硬”治理出来的,“要说什么‘秘诀’,不是我们在措施上有多少创新之举,关键是狠抓干部作风转变,让他们动起来,把过去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行动,落到实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兰州就开始了“蓝天工程”等治霾举措,可治理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写在纸上的蓝图,变成头顶的蓝天。

新一轮治霾中,兰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督查室,通过工作督查,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地、工作抓实。

“我们督查室有5个处,其中一处专门负责治霾工作的督查,督查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县区和市直部门选调的优秀干部。”兰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主任高文阳介绍,通过督查,有力促进了治霾措施的落实。

治霾也成了兰州检验干部的“试金石”。

“我们都当过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彼此很熟,面对治污不力,不能讲关系、认人情。”一年前,郭薇还是兰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一处处长。

在她的带队督查和建议下,西固区委将时任陈坪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免职,主要原因是辖区内的小冶炼、小加工厂存在排污,没有严格按冬防要求去落实。

打响治霾整体战攻坚战以来,包括兰州原环保局局长在内,一批干部因治污不力被免职,其中仅2015年就有65名干部被问责。同时,兰州有18名干部因治污得力,被提拔重用。每年兰州还拿出4000万元,对冬防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表彰奖励。

“兰州治霾最成功之处,在于自始至终将打造坚强的执行力作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王伟等专家曾到兰州调研,在他们看来,兰州市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确保了上下齐心,政府的意图能够有效执行。

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召开京津冀等14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分享兰州治污经验。

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会上说,兰州无论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跟很多城市相比都不具备优势,“从一个重污染城市到现在这样的状况,靠的是什么?至少在这个阶段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决心问题、信心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延伸阅读:

甘肃兰州投资245.26亿项目建设 环保项目有8项

让科技创新成为兰州治污核心动力

原标题:煤·水·人——兰州治霾“三字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