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环保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创立之初,就明确地将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研发。公司核心团队由软件工程、通信、光学、环境化学、电子等多个领域的资深行业人士和领域专家组成,在董事长李兴华博士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

首页> 大气治理> VOCs> VOCs监测> 企业> 正文

快速实现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2016-01-18 09:3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胡金润 崔志宏

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环保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创立之初,就明确地将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研发。公司核心团队由软件工程、通信、光学、环境化学、电子等多个领域的资深行业人士和领域专家组成,在董事长李兴华博士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从理论体系到产业化的过程,研制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网络化环境监测技术”,据此形成了“网格化智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适用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系统可以当前大气环境治理特别是雾霾区域防治的需求,为环保管理部门和园区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当前国家及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对大气污染治理日益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益提升,环境数据以成为环境研究、环境管理、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环境监测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首先是随着雾霾产生机理研究、空气质量预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建立等工作的开展,现有监测点位的密度严重不足,平均一个地区国控点和省控点加起来不到10个。这就造成了数据表现缺乏广泛性,污染的形成、传输、污染源对整体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微观问题无法真实体现。但利用传统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方式加大监测密度,一个站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投资,建设经费难以承受。其次,VOCs继SO2、NOx之后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型特征污染物,被纳入重点整治对象。现有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偏重于传统6参数的监测,缺乏对VOCs的监测能力,无法满足全国近2000家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近万家涉VOCs企业的监测需求。

行业现状亟待新思路、新技术的突破。伟瑞迪公司充分发挥了跨领域的技术研发力量,掌握了监测设备小型化、低成本化、监测特征因子可定制化的核心技术,又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绿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成功研发了神经网络区域空气扩散模型等多项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环境空气监测技术。

采用新技术的微型监测站的建设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这就使高密度部署具备了可能。监测设备除常规的空气质量6参数以外,还可针对区域典型污染物或企业排放特征因子灵活设置,使监测能力可定制化。基于网络化环境监测技术,整个网络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到气体扩散模型,利用现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数据对气体扩散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实现每个监测点的数据校准。先进的自动校准技术不仅可以保障整个网络的监测准确度和灵敏度,而且可以使监测设备的维护工作量和运维费用得到大幅降低。

网格化智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于城市环境监测,不仅可使环保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空气质量具备细致、实时的监测能力,更重要的是当部署密度与网格划分一致时,彻底改变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过度依赖,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问题解决在群众投诉之前。同时管理手段数字化、评价过程数字化,很容易对下属辖区或下级网格进行绩效评价和排名。海量数据积累后会成为宝贵的资源,是区域污染的形成规律、雾霾的扩散路径等研究的基础。智能监测系统同样适用于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园区管委会或环保分局首先可以实现对企业废气排放特别是无组织排放的厂界实时监测,在超排、偷排等行为发生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将环境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对所有企业起到威慑作用。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完成企业排污治理的效果评价、企业排污贡献率排名等过去难以量化考核的工作,为园区环保、招商政策的制定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优化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网络化环境监测技术是中国环保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上完全自主研发的典范,获得了多项技术专利。该系统贴近当前各省、市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要求,可以快速实现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真正建立起雾霾防治的人防、技防的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这一技术产品因为贴近当前环保工作需求,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已经在重点化工产业园区开始规模化部署,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有效满足了园区管理的需求。

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明确定位于利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的持续创新,成为环境监测技术的领先企业。公司愿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以提高中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己任,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为目标,为人民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标题:快速实现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