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峰:江苏省宜兴市委常委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当前,经济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环保也处在纠结时期。新常态下一些产业新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1最热闹的产业
国家重视、部委关注,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预计有20 万亿的市场,但实际感觉不到,像“水中之月”。
2高风险的产业
企业罚款、停产事件频发,政府约谈、问责动真格,有很多官员因此失职渎职、出问题,有很多企业(排污、治污)被追责,某些领域的大批企业遭遇停产,颇有“围城”的味道。
3最纠结的产业
表现在七个方面:1. 行业预测数与实际实施量之间悬殊很大。2. 产业投入与区域分布之间错位明显。投入产出关联度弱,投入不在企业属地,与政府传统考核导向不一致,企业不被重视。3. 责任边界不清,医患矛盾突出,有相互扯皮现象。4. 轻资产属性与资本需求量大间相背离。金融系统服务有缺位,“光打雷不下雨”。5.“低价中标”为导向的行业规则与“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要求之间相背离。6. 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导致威慑打折扣。7. 产业要素和产业环境不相容,一些要素,诸如人才、技术的作用无法发挥。
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产业!但是我们作为“环保人”责无旁贷,要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打开突破之门,走上健康之旅。尤其是聆听了张部长六次产业理论之后,我想要围绕环保创新创业主题,讲三个方面的观点。
一、六次产业理论,诠释环保产业发展新格局1环保产业迎来难得的有利机遇
放在六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大框架下,环保作为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特殊产业,不但涉及一、二、三产,而且还需要第四、第五产业的无缝对接,未来更是产业链附加值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产业。从当前来看,大势环境对环保还是“风景这边独好”,涉及四大因素:
首先是认识、态度的变化。整个国家和社会对环保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事不关己”转变到“人人关注”,从过去几十年的工程验收达标、减排核算为主转变为是否真正对环境质量的提升贡献了价值。这种态度的变化,促进了产业健康形态的回归,让我们重新将核心竞争力建设转移到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等更有价值的工作上来。这也是四十年前,宜兴企业家们赖以崛起的原因。尤其是正在召开的五中全会上透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是“十三五”重头戏。
其次,产业分布的变化。全国环保产业在分布态势上出现新动向,尤其是一些环保工程乃至部分研发中心正逐渐从大城市转移出来,从以前靠近政策资源,转而更靠近市场与客户。而宜兴地区将成为承接此次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第三,发展导向的变化。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是一个牵动未来的大事,鼓励所有人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为社会贡献价值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环保产业也到了第三轮创业高峰,双重力量的叠加,为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四,“互联网+”的机遇。当互联网与环保产业进行叠加、碰撞时,擦出来的火花,将是“金光四射”。正是张部长提到的“第四产业”,也是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是环保产业附加值高、垂直化发展的一种全新的业态。未来五年就是环保产业“掘金时代”,能掘到金子的,就是善用资本、精通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团队。
2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环保产业正处在新旧常态的分水岭。三大标志:环保法出台、党政同责、生态审计。当前环保事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既有产业共性的,也有宜兴独有的。交织在以下三方面:
从第四产业的角度看,宜兴的环保产业底蕴深厚,辐射全国,但具有全国或行业品牌的企业却凤毛麟角,这是由环保产业前期的产业特点所决定的。前一阶段,品牌会被具有资本、政策优势的企业获得,而宜兴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同质竞争严重,无法形成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体系,也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累积的优势。
从第五产业的角度看,“互联网+”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刚才凯军老师也谈到互联网对环保产业改变的案例,我想,这个趋势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早或晚的问题,还有品牌企业、名牌产业的塑造和培育的问题等。对于宜兴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家的理念转型、发展思路的转轨都是一次考验,如何塑造品牌,改进服务,提升价值,增强竞争力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环保“集成多要素、涵盖各行业的跨界”属性,决定了产业要学会有机的“加减乘除”。叠加新技术、新资源,减去潜规则,除去老观念,乘上新机遇,抢占新市场,实现整体的转型升级,涌现一批具有第四、第五产业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焕发出“宜兴环保产业的第二春”,成为环保产业转型的试验田,成为中国环保之都的中坚力量。
3环保产业正引发一场业态变革
在这样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环保产业业态也正发生着明显的变革:
一是由传统的“工程验收”向当下“环境效果”的环境治理需求目标变化。这是业主的需求发生变化。关注的焦点从当初的污染物达标和减排效能,转变为针对区域、流域断面数据的考核,意味着治理的过程和结果都要真正为改善环境提供核心价值,技术、服务这些创新服务元素在产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是由过去“单点服务”向高效益的“综合服务”的环境治理模式变化。环保产业“平台时代”已悄然来到,社会对综合化效果服务模式的需求日渐迫切,对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的创新要素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地政府开展环境治理,亟需资本的投入,要完成综合环境服务,需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资本平台,完成产业链的整合。
三是由旧式的“资本+ 关系”向当下“技术+ 人才”的产业关键成功要素变化。主要体现在,以讲究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的“假治理”向以追求服务效果的“真治理”转变;以粗放式经营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以被动应付向主动治理转变。
二、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宜兴环保产业创新大体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宜兴环保产业过去几年工作——重构发展。就是要从“中国环保之乡”转向“中国环保之都”,将庞大的以环保工程建设和装备配套为核心业务的产业聚集区,升级成为符合产业未来发展特征、为我国环保事业提供综合服务、并不断自我更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那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将会是长期而复杂的。所幸的是,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江苏省,无锡市和宜兴领导的全力支持。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我们一直在探索,围绕创新创业大体系的建设,搭建技术合作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市场对接平台,为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技术合作平台
为了促进产学研资源的充分融合,引入了大量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宜兴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他们与宜兴企业充分合作、整合,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加大国际技术转移的力度,在众多国家设立技术转移联络中心、对接中心,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通道。这几年,技术转移和宜兴企业的结合,一批既具有技术研发能力、又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群正在崛起。
产学研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了部委支持、园区主导、自主培育等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组建了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院、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宜兴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等15 家环保专项科技平台,承接国家相关部委的创新课题研究,推动环保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内环境工程专业实力凸显的高校院所,联合打造公共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参与牵头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和建设,为宜兴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研发支撑和基地保障。
科研机构建设。以自主培育、外引共建的模式,新建立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2 家,其中新建立1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8 家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了规模上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全覆盖;环保企业与国内外300 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和机构,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60 项;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3 项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 家,累计达到81 家,企业创新实力提升明显。
国际技术合作。面向环保先进国家,引进成熟经验、优秀技术、优质团队。建成了中德、中韩、中以、中新、中芬等10 个国际清洁对接中心;美国PARC 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一批境外研发机构与园区企业合作建立了环保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水协原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建立了外管院士工作站;正在实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涉及五大领域51 项。
2产业服务平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重点,加强环保产业顶层规划,统筹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清晰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并整合优质资源,努力打造园区企业左右互动、产业链上下联动的“共享”新格局。
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通过前两届举办,推进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商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合作交流平台,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参与和强烈反响;未来要借力部省共建,把推进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合作、交流大平台,成为环保业界的“达沃斯”。
全球环保精英招聘计划。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加盟园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史才君、陈同、谢乾等11 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58 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入驻园区创新创业;建成了院士服务站。目前在园区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已达1100 多名,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达340 多项。同时建立环保产业精英人才网、人才信息库、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等,采用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自主招聘与人才项目外包相结合等方式,促进人才集聚。
产业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了覆盖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环境工程PPP 模式专项投资基金;由国家发改委立项,设立首期规模2.5 亿元的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设立了总规模2 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完成了8 个环保优势特色企业股权合作投资项目;引进了总规模50 亿元的外部产业投资基金8 支,完成了25 个投资项目。此外,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培育一批上市企业 “新三板”挂牌企业。
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和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和权威平台的建设,大型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机制的建立,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凭借南京师范大学与宜兴市政府、宜兴环科园、检察院等单位组建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为创业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运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产权体系全过程、系统化服务。
3创业服务平台
宜兴将是未来环保产业创新创业高地。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完备的装备与市场配套能力,都将推动宜兴成为中国最适合环保创新创业的热土。而宜兴环保产业的自发成长本身就是“大众创业”的1.0 版。新常态下,我们要打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以新技术、新项目、新人才、新模式“四新”为导向,出台扶持性政策、构建创新创业空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 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切实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环保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部社发司为指导单位、联合21 世纪中心、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黑马营、《创业家》杂志等知名创业孵化机构举办环保产业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两百多家优秀创业企业参赛,以及红杉资本、鼎新资本等一批投资机构参与评审与投资孵化。今天我们见证了颁奖,为这些胜出的年轻创业家团队感到高兴。这是第一届,我们将坚持办下去,为环保的未来储备新动力,发现新才俊、创造新血液。
“682”创业推进计划。宜兴环保黑马营众创空间、蒲公英创客咖啡、宜创书院等一批适用于创新创业的交流空间及载体,为所有入园人才、团队、企业提供了温馨的交流空间,“创客沙龙”,为创业者搭建创意交流平台,进行创意碰撞,打造创业者互助圈,实现创业者之间的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希望用六年时间培养80 个优秀团队200 个优秀项目。
创投基金。采用政府发起、市场主导的方式,通过设立种子资金、天使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加大对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对企业培育的扶持功能。
4市场对接平台
搭建并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从线下到线上的“展示- 推广- 交易”全面市场对接体系,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引领环保技术创新,促进宜兴环保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创新产品展示中心。依托宜兴国际环保展示中心,建立了环保产品展示、环保技术转移和环保产品交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全国环保技术与产品展示交易的集散地,为环保企业的创新产品提供展示与交易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宜兴国际环保城和“宜正电子商务平台”等线上和线下的环保交易平台,推进环保装备标准化、成套化、系统化,建成全国最大的环保产品交易平台,符合标准的企业终端产品可优先进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为环保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市场配套服务平台。形成了全流程化的办理注册、登记、变更、年检及相关咨询等园区服务体系,并全方位提供法律、财务、企业培训、管理咨询等企业外包服务,提供标准化厂房和商务办公中心等载体配套。企业家精神塑造。宜兴环保产业孵化于具有苏南特色民营化、区域化、块状化的“草根经济”。我们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汇方式,开阔企业主的眼界、改变陈旧观念、凝聚发展共识,提升经营能力,锤炼“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既懂得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又懂市场开拓、资本运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秉承创新规律,开创宜兴环保产业升级新境界创新无止境。面向“十三五”即将开启的大幕,环科园正“前行在路上”。而新一轮的部省合作计划的宣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一园三核多特”业态的建设,为我们的产业生态塑造、园区创新升级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我们 要从“六次产业”理论中汲取灵感和养分,致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成先进资源、先进理念,打造宜兴最具核心竞争力、最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区域绿色产业群,成就中国环保产业的“升级版”。
1追求大协同
在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责,各按边界,协同合作,推动环保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通过建设环境医院实体化平台,形成新的医患界面,改变产业组织方式,整合人才、资金、技术、专家等产业要素,提供全流程的一站式综合环境服务,服务中国市场。二是促进“有形的手”转变为“无形的手”。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型功能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环境医院各方相关资源有效配置,牵引企业有效率、有效益的发展。三是形成“G2G”市场营销模式。以宜兴环科园为支撑,以产业集团为平台,积极对接全国各地方政府,形成政府牵动、企业主动的市场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环境医院对全国环境治理的有效作用。
2致力大开放
既从宜兴、园区实际出发,又要跳出园区,跳出宜兴作前瞻性考量,看到宜兴产业的优势和不足,确立大创新思路、大开放思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为各路人才搭建舞台,以机制体制的创新,营造一个适合六次产业发展的良好大环境,不断提升园区外向度和产业国际化水平。一手“引进来”。抓住高端人才撤出北上广,落户三四线城市,更注重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现实问题,营造专业人才认同、创业环境适配、解决后顾之忧的氛围,创设更多让人才觉得“非来不可的理由”,让一流专业人才“留根留心”,成为真正的人才高地。一手“走出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把握当前以PPP 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模式将主导环境治理市场的发展契机,以技术为支撑、诚信为基础、质量为保障,构建好集设计、研发、检测、培训、展示、交易和环境治理“诊、治、疗”于一体的“环境医院”综合服务平台。再通过环境医院,对外输出综合环境服务模式,开展环保治理项目的综合建设运营,与政府、排污企业共同承担环境责任,探索PPP 在环保领域的最佳形态,促进环境治理市场化、效益化、集约化发展。
3抢占制高点
以“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在宜兴的建设为契机,将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引入、落地、示范,联合宜兴环保企业建成生产研发基地,抢位中国环保污水处理领域制高点。这将是全球首座贯穿水处理科技创新链条的生产型研发中心,打造有中国话语权的环保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和服务体系,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工程,成为行业标杆,引导环保产业,特别是污水处理行业整体向前发展,改变长期以来行业发展的积习与暮气。
4推行标准化
以环保标准化工场的建设,推动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高端化、信息化。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制造、销售流通等全流程、系列化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未来装备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打造、“互联网+”的融合等,制定产业标准规范,成为高端制造、精品制造的代表,打响“宜兴环保”品牌。
5建设“第一园”
昔日的“中国环保之乡”,沐浴生态文明的光辉,整装待发,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环保第一园”,就是我们向“中国环保之都”升级的号角。环科园不仅是宜兴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也是环保同仁、业界朋友共同合作携手的新舞台,更是我们推动环保事业升华的主阵地。我们将在第二轮部省合作计划指引下,充分利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将宜兴环科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创的产业创新高地、生态乐园和创业先锋,共同为开创“十三五”美好未来做出“环保人”的一份贡献。
[ 本文系朱旭峰在“2015(第三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报告摘录]
原标题:朱旭峰:践行“六次产业”理论致力构建环保产业创新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