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倍杠杆:作为环境保护产业链上的第一环节,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在整个环保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对于环境治理业务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潜在缺口:政策趋严下,50%的潜在缺口有望被弥合!未来五年市场空间541亿。整合加速:红顶脱钩、资质壁垒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环评机构价值正在凸显。政策

首页> 环境监察> 市场> 正文

环评深度:缺口巨大撬动百倍资源 格局重塑环境医院成形

2016-01-13 09:44 来源: 溯本追袁聊环保 作者: 袁理

百倍杠杆:作为环境保护产业链上的第一环节,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在整个环保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对于环境治理业务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

潜在缺口:政策趋严下,50%的潜在缺口有望被弥合!未来五年市场空间541亿。

整合加速:红顶脱钩、资质壁垒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环评机构价值正在凸显。

政策收严,50%潜在缺口弥合促市场爆发:1)行业收入与项目投资额相关,未批先建等现象存在制约行业发展,政策不断收严下50%潜在缺口将弥补,未来5年市场空间将达到541亿元;2)规划环评、后环评政策发力将从前后两端推动提升环评市场空间,助力企业订单增加。

占据上游资源,撬动数百倍治理业务:环评企业凭借产业链上游优势,在项目初期就可以为项目提供环境影响分析和解决方案。根据往年数据统计,进行环评的建设项目配套环保总投资为环评总费用的440倍左右,高杠杆效应明显!后环评政策进一步推广下,环保部门可通过后环评文件项目环提出环保改进要求,带来更强杠杆效应。

行业整改重塑格局,大型专业民营龙头最受益:2015年政策频出整改行业乱象。1)红顶中介脱钩,民营环评机构市场份额将提升最高3倍,2)新资质标准的推行将提高甲级资质企业壁垒,3)打击环评师证书挂靠下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大型企业地位更加牢固,4)价格放开将使专业化大企业收费存更大提升空间。行业整改将重塑市场格局,未来环评师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行业龙头将重点受益!

行业新生态下环境医院大势所趋:1)政策收严下50%潜在缺口将弥补,未来5年市场空间将达541亿元,规划环评和后环评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2)占据上游资源优势对应440倍环保投资,高杠杆效应带动更多治理订单;3)行业整改考验企业实力,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环评机构将享超额增长。治理端为环评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环评为治理业务带来资源与解决方案支持!形成 “咨询、诊断、治理、运营”综合能力的“环境医院”将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同时具有环评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的环境服务类企业将带来巨量订单成为行业新龙头。

1. 环保首道屏障,重要性极强

环评主要任务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第一道屏障对于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针对规划或者建设后项目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性预测分析,预先提出解决对策,对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并消减污染的影响。环评属于环境咨询行业中发展较早的子行业,于1964年最先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1969年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受美国环评制度影响,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各国也纷纷展开了环评立法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环评制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也需要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我国环评产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运作已经较为成熟,逐渐形成了由审批机构(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技术评估机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评估中心)、评价机构(环评单位)、实施机构(项目建设单位)以及监督方(社会公众)五方共同组成的格局,作为防治环境污染的第一道屏障重要性极强。

2.政策收严,50%潜在缺口弥合促市场爆发

1)行业收入与项目投资额相关,未批先建等现象存在制约行业发展,政策不断收严下50%潜在缺口将弥补,未来5年市场空间将达到541亿元;2)规划环评、后环评政策发力将从前后两端推动提升环评市场空间,助力企业订单增加。

2.1.未批先建违法成本增加,政策收严下行业空间望翻倍

2.1.1.行业产值与项目投资相关,未批先建缺口巨大

环评行业下游客户主要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全行业收入增长与需要进行环评的项目总投资的增长相关,行业收入主要来自提供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技术评估等服务。2003年开始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法律层面规范后,环评行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产值从2004年的14.2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41.4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27%。

项目未批先建下环评执行率不高是行业增长缓慢的原因。环保部曾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开展三次环评风暴,对上百个未批先建的大型项目进行查处(2007年环评经费较大幅度提升)。随着2009年之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各地方政府争取政绩下项目未经过环评直接建设现象严重,环境污染影响大、环评注定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绕过环评直接建设。中央巡视组2015年对环保部的巡视意见中第一条即为环评“未批先建”问题,相关数据触目惊心:

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2012年需要办理环评的企业1846家,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企业仅有689家,环评办理率仅为37.3%;

煤矿方面,从2003年《环评法》实施以来,通过审批的113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中有52个是在规划环评尚未完成情况下审批的,环评办理率仅为46.02%,不足五成;

过去政策对于环评未批先建的项目采取的解决方式多为补做环评并进行罚款,罚款最高限额是20万元,相对项目投资总额远远偏低。违法成本低成为企业不进行环评而直接建设的主要原因,制约了评行业增长。

2.1.2.潜在缺口弥合促市场爆发

环评执行率低督促政策执行力不断强化。根据2015年1月1日执行的新《环保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未经批准而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环评审批是环保部门最强势的一项权利,修订后的新《环保法》大大加强了对未批先建的处罚力度,企业未批先建违法成本将大幅增加。

根据对环保部历年通过环评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统计,假设通过审批的项目平均三年完成建设,并与要求进行环评的11个大类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额进行对比。实际进行环评的项目投资额占比从2009年开始不断下降,2013年项目环评执行率仅为49.96%,未进行环评的项目缺口正在扩大!未来随着政策进趋严以及企业未批先建违法成本上升,我们认为未进行环评的投资缺口将得以弥补,若相应固定资产投资额未来年均可保持5%增长,则未来5年行业市场空间将达541亿元。

2.2.规划环评向前端延伸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各国普遍意识到,单纯依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仍然属于末端治理的范畴,难以从决策源头避免重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这一背景下,以规划、计划为评价对象的战略环评得以迅速发展,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均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规划环评制度,并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我国在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了规划环评制度,在实行的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推进。

根据2015年12月7日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做好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未依法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补充;未补充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同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关于上报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事项清理确认结果及修法建议的请示》(发改投资〔2015〕649号),发改委会同环保部、海洋局研究提出将环评(海洋环评)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重特大项目具体范围。

未来在项目的投资过程中,未收到审批的情况下企业得不到项目建设资格,环评的必要性在向更前端延伸。规划环评面对的多为各类重大开发项目,单个项目环评费用较高,提升环评收费空间。

2.3.后环评拓展项目后端市场

与项目建设前环评对应,根据环保部2015年12月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对于实际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水利、水电、采掘、港口、铁路),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持续排放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冶金、石化、化工)等项目的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情形的,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后环评政策在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就已经提出,但执行力度并不强,新出台的《办法》对其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后评价管理办法从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入手,未来有望对所有需要环评的行业进行覆盖,使行业后端空间翻倍。

3.占据上游资源,撬动数百倍治理业务

环评企业凭借产业链上游优势,在项目初期就可以为项目提供环境影响分析和解决方案。根据往年数据统计,进行环评的建设项目配套环保总投资为环评总费用的440倍左右,高杠杆效应明显!后环评政策进一步推广下,环保部门可通过后环评文件项目环提出环保改进要求,带来更强杠杆效应。

作为各类工程项目开工前的必备项目,环评审批能否通过对于项目能否开工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不达标处提出治理意见,并为环评不通过的企业寻求治理方案,使环评能够作为关键流程,通过把握行业上游起到为治理牵线搭桥的作用。

根据我国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三同时”制度),与环评制度相辅相成构成对环境污染源头的预防。

凭借在评价咨询端的优势,环评企业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合理介入项目相关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消除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更早、更广、更有效的推动环境治理类订单的拓展。通过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历申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环保投资自2004年以来基本维持在环评收入总额的440倍左右;在不考虑特殊年份(2005、2009)投资额大增的情况下,该比值也可达到280倍,上游地位高杠杆效应明显。

考虑到后环评政策推进下环保部门可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提出环保改进要求,环评企业凭借评价优势将为运行后的项目对症下药寻求治理方案,带来更强的杠杆效应。

(注:由于“三同时”验收之后的投资总额,考虑到部分环保项目未验收,故使用规划环保投资总额测算;编制环评登记表的项目环境影响较小基本不需要环境治理配套投资,因此环评收费与项目总投资对应合理)

4.行业整改重塑格局,大型专业民营龙头最受益

2015年政策频出对行业乱象整改。1)红顶中介脱钩,民营环评机构市场份额将提升最高3倍,2)新资质标准的推行将提高甲级资质企业壁垒,3)打击环评师证书挂靠下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大型企业地位更加牢固,4)价格放开将使专业化大企业收费存更大提升空间。行业整改将重塑市场格局。未来环评师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行业龙头将重点受益!

4.1.红顶中介脱钩,民营环评企业空间迎3倍增长

4.1.1.行业秩序亟待强化

我国环评发展历程较为特殊,目前大多数环评机构都是地方环境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等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所属单位,民营类环评企业数量极少。虽然环评流程涉及主体多、程序多、环节多,但是只有建设单位对环评报告满意后,才会支付全部评价费用。因此,相关利益链条上的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权钱交易,满足项目建设单位本来不能通过的环评需求,“花钱办证”现象明显。

根据2015年2月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的巡视意见,地方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等现象较为普遍,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相关部门寻租空间大、腐败现象普遍已成环保部门久治不愈的顽疾。

根据2015年5月重庆两江志愿发展服务中心、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联合发布的《环评机构质量报告》,在31 个省级环保部门中,公开环评考核、抽查、检查等环评机构信用信息的仅 14 个,公开率仅为 45.16%。涉及环评机构 606 家,信用记录 2133 条。在606 家样本环评机构中,182个环评机构共有319 条相关不良记录,占样本环评机构的30.03%。其中甲级环评机构 108 家,乙级环评机构 498 家(含 5 家已注销资质环评机构),占当时全国同类环评机构比例分别为 56.54%和51.45%。其种表现最差的是“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科泓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这3 家环评机构。2014 年,它们分别被“福建、广东、河南、江苏”、“福建、湖北、上海、云南”、“山东、福建、广东、江苏” 4 个省级环保部门记录。

4.1.2.脱钩进度加快,民营环评企业迎3倍增长

环评红顶中介问题受政策重视已久,早在2013年环保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就已经提出,现有环评机构中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原则上应在2015年底前完成环评体制改革。但由于改革触及利益面广,政策推行一直较为缓慢。

新部长上台后不断加速环评行业改革,在2015年3月17日环保部党组会议上通过了《环境保护部关于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环境保护部党组关于严格廉洁自律、禁止违规插手环评审批谋取私利的规定》等政策,加快环评红顶中介脱钩进程,并对环评审批机构进行行政规范。

《环境保护部关于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指出,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在2016年年底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2015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2016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要求2016年年底前完成。截至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境保护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已率先全部完成脱钩;省级环保部门全部按要求上报了脱钩方案,已有67家机构提前完成脱钩。

全国目前1125家环评机构中约40%为事业单位,分别隶属于环保、交通、水利、海洋、林业、农业等各部委系统,以及国企、高校等国家的事业单位,这40%的环评事业单位在收入上占比约为总量的70%。我们认为环评行业摆脱红顶中介干扰,实现环评机构以市场化企业的方式运作势在必行,此前存在挂证、兼职等现象的事业型环评机构将不能实现改制而注销资质。随着脱钩进度加快,市场化环评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提升,未来市场范围最高有三倍提升空间。

4.2.资质改革巩固甲级资质企业优势壁垒

环评企业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两类,资质是环评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不同资质类型的环评企业可承接的环评项目存在差异,而环评师数量是环评企业的重要竞争力。环评机构资质的评定,特别是乙级环评机构升格到甲级,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环评师数量支撑。新《办法》大幅度提高了甲级和乙级环评机构所需的环评师必备人数要求,对甲乙两资质的环评工程师数量要求有了50%的增加。我国环评行业目前较为分散,全国只有约16%的环评企业具有甲级资质资质,而在这些甲级资质企业中46%的企业环评工程师人数在15人以下、89%的企业环评工程师人数在30人以下。目前环评工程师人数超过40人的企业多为面临脱钩的事业单位,行业整改压力下也将存在一定数量环评师的流失,促甲级资质企业壁垒提高。

根据2015年9月28日环保部出台的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按照甲、乙级分类,未取得甲类资质的企业不得编制甲类项目的环评报告书。甲类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环境影响敏感度均大幅高于乙级建设项目,且由于环评报告书收费单价大大高于环评报告表,壁垒提高将凸显甲级环评企业资质价值。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4.3.打击挂靠提升大型环评机构市场份额

4.3.1.挂靠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混乱

作为轻资产行业,环评资质是环评企业的重要竞争力,而环评工程师是环评资质的重要考核点。由于考试通过率低,环评工程师成为了行业内的稀缺资源。随着环评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本来并无资质的小型公司不断进入环评市场,由于实力较弱、专职环评师数量不足,受低成本的诱惑(环评师资格证挂靠市场价4-6万元/年,聘请环评师年薪多在12万元/年以上),这些机构通过寻找有证的单位或环评师借证、挂证来获取环评资质,并通过自行组织无资质的工作人员编写报告获取项目收费,抢占正规环评机构的市场份额,形成“有资质的不干活,干活的人没资质”的现象。这些机构工作质量差,编制报告书(表)过程中不踏勘现场、不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不分析数据可靠性和代表性,甚至弄虚作假,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恶性竞争、败坏行业声誉,使得形成的报告书和报告表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南方周末2014年10月对全国数量居前的9个省份(河北、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河南、上海、浙江、辽宁)共5349名环评师逐一核对,供职在环境相关单位的重名的环评师共有834人,挂靠比率高达15.59%。考虑到具有环评师资格但不在环境相关单位的人员(如在国企、高校等任职)挂靠情况,该比例实际上将会更高。

4.3.2.整治挂靠规范订单流向,专业化大型化机构受益

“挂靠”行为是环评行业不规范、环评结论参考性不强的重要原因。早在2013年11月环保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突出环评监管重点,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建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出租和出借资质证书、超越资质等级或评价范围开展工作的环评机构一律取消资质。2015年9月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也加大了对于挂靠环评师的相关企业的惩罚力度。

2014年8月和9月,环保部分别发布《关于对62名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问题处理的通报》和《关于31家环评机构“挂靠”环评工程师问题处理意见的通报》,对存在“挂靠”环评机构的62名环评工程师给予通报批评并注销登记,记入环评诚信信息系统;同时对于违规的环评机构根据违规情形不同,分别进行取消资质、降级、缩减评审范围、责令整改等处罚。打击“挂靠”行为将整顿行业风气,直接体现环评企业资质价值。没有相关资质的环评机构将无法承接环评项目,政府资源关系在竞争上将不再重要,环评师数量决定的资质重要性将得到凸显,订单将会更多的流向正规环评机构。随着对企业资质要求的提升以及打击挂靠政策执行力增加,数量居多的乙级资质企业以及实力较弱的甲级资质企业将面临被收购或人才流失压力,行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专业化、大型化、业务范围广、项目经验多的环评企业将受益。

4.4.价格放开大型专业企业收费存提升空间

2015年3月之前,环评行业编制报告书、报告表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文件执行,编制费用为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与行业调整系数、敏感系数的乘积。根据项目投资额、项目类别和环境影响敏感度不同,环评报告书的收费区间为2.4~158.4万元,环评报告表的收费区间为0.48~10.08万元。

根据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全国需要进行环评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5.53万亿元提升至51.90万亿元,平均增速25.08%,远高于环评行业11.27%的平均增速,其中环评行业按照报告书和报告表进行收费,单个项目受规定限制存在收费上限是主要原因。

2015年2月11日,发改委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放开现行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5项建设项目服务价格包括环评,实行市场调节。我们认为随着环评收费价格的放开行业将出现分化,规模较小、环评难度简单的项目将会随着竞争激烈价格降低,而规模较大、工程复杂、环评难度高的项目随着价格放开将有望突破价格限值,能够承接的少数大型化、专业化的环评企业收入将存在提升空间。

5.行业新生态下环境医院大势所趋

1)政策收严下50%潜在缺口将弥补,未来5年市场空间将达到541亿元,规划环评和后环评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2)占据上游资源优势对应440倍环保投资,高杠杆效应将带动更多的环境治理订单;3)行业整改考验企业实力,红顶脱钩、资质壁垒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环评机构将享受超额增长。与环境治理企业合作可将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治理端为环评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环评为治理业务带来资源与解决方案支持!形成“咨询、诊断、治理、运营”综合能力的“环境医院”将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同时具有环评项目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的环境服务类企业将带来巨量订单成为行业新龙头。

随着行业整改力度加强,市场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环评机构将享受超额增长,与环境治理相结合下 “环境医院”将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环境治理效果考核下环保企业拿单竞争将加剧,同时具有环评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的环境服务类企业将重点受益,带来巨量订单成为新龙头,助推企业飞速增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