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离不开和谐的水生态环境。”12月16日,株洲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描绘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十三五”蓝图,立即引起市内各大网站论坛强烈反响,一位网友说,作为普通百姓,确实感受株洲近几年变化挺大,印象最深的就是“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以及“湘江保护治理”等行动,改善了居住环境,这反映了株洲市委、市政府要青山绿水碧天的决心,也是株洲产业升级、结构优转的证明,展望未来更可期!
来自这位普通群众的心声,竟然能说会道“水生态”,其实更能印证的是,株洲市在解决水生态问题上下了大气力,正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湘江保护,极速地打开了以水为魂试点建设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美丽画卷。
冬至之日,我们慕名走进“水韵株洲”大水网,眼前徐徐展现好一派“江河源头筑屏障、两水清澈入湘江”浩荡气象,不必说水生态修复区株洲城区湘江综合整治撩开“河东十景”面纱,而在水生态治理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水生态保护区茶陵县、炎陵县,湘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和源头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热潮升温,炎帝陵神农园开园不久的盆景园,尽收天下揽月、橘子洲头、桃源仙境等“潇湘八景”风光……“水瓶颈”制约在全速突破,株洲迎来“水支撑”时代。
抢抓机遇,提升湘江保护水准
2014年5月,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复“第二批全国100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株洲名列其中,成为我省此批唯一成功入选的地级市。
入选成功,绝非偶然。
这是株洲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湘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结果。
重大契机,缘于2013年“湘江一号工程”正式启动,我省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用9年时间,即到2021年,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
契合美好愿景,株洲市为提升湘江保护水准,积极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新的理念,凝聚全市上下保护湘江的强大合力,力争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力争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市水生态文明程度达到湖南前列、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试点”如何“试”?
国家要求很明确:以期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显然,株洲市试点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着力点,即在源头化“危”为“机”!
这与省政府制定的“堵住源头”、“治调并举”、“巩固提高”湘江保护治理三年一轮周期的行动计划和株洲市相应细化的“堵治并举,以堵为主”、“治调并重,建管结合”、“巩固提高,确保长效”行动路线与目标一致,只是内涵方面却在其上升级生态文明高度,牢牢构筑“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管理科学、水文化先进”六大水生态文明体系。
化出“机”来,株洲同样面临使人深刻反思的课题: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
“水,是见证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科学发展的一把尺子。”
负责湘江保护组工作的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杨玉芳说,株洲是一座因州得名、因水而兴的山水洲城,舒展“丹青渚洲”江南水乡的湘江画卷,描绘山水城与水都市相映成趣的时空水岸,寻求经济新常态与环境水生态平衡发展,不仅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也得到株洲人的广泛关注。
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株洲市特邀中科院院士王浩担任试点建设工作顾问,聘请水利部长江委专家作为方案编制顾问,把脉问诊,全程支招。
12月1日至2日,王浩院士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株洲,深入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万丰湖河湖连通工程、龙母河治理工程、湘江风光带以及洮水水库、航电枢纽等地调研考察,详细了解株洲城市规划、水系分布、水环境改善、水景观打造等情况后,召开专题研讨座谈会,对株洲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会上,王浩院士建言献计,期望株洲立足“试点”,晋级“示范”,通过对滨水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资源的重塑,把株洲濒江、濒河、濒湖、濒水两岸打造成城市的高地、城市的眼睛、城市的橱窗,实现水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顶层前瞻,开阔湘江保护视野
“江清河晏、人水和谐。试点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提升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将株洲打造成为山清水秀、全面小康的生态宜居城市。”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提出更高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强调,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期盼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这是试点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株洲市水务局迅速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到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济南、徐州、扬州等地学习考察,随即向市政府提交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报告。同时,委托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根据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要求,抓紧试点建设方案编制。
送审方案历时数月,几易其稿,修改完善,于2015年7月始得水利部正式批复,已由省政府批准启动实施。
试点方案在手,湘江保护“翻篇”。
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水与人、水与城、水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把江河水域建设成为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滨水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
沿着这个符合株洲实际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紧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水资源配置格局科学合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供水水质全面达标”奋进目标,实现“三步跨越”——
第一步:以水工程为主,依托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步:以水景观为主,建设城市水生态屏障,城市内河景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层次提升。
第三步:以水文化为主,提升城市水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百里湘江风光带为主体的水生态品牌。
走好三步,以水为脉。
株洲市对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总体布局为“一轴三区,三网六城”,最终形成山水相依、人水亲和的“生态株洲”。
“一轴三区”,即依托株洲湘江干流及其洣水、渌水两大支流“一江两水”,构建“株炎城镇发展轴”,于位处轴端的株洲城区,以及轴中的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轴末的茶陵县、炎陵县,分别打造水生态修复区、水生态治理区和水生态保护区,使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各自核心区、重点区和辐射区作用。
“三网六城”,即建好株洲湘江干流及洣水、渌水三大健康水网,打造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株洲县城、攸县县城、茶陵县城、炎陵县城六大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而建设的核心区株洲市区,则加快形成“一江两岸三山十港”生态发展格局。
推动“一江”成轴:以湘江生态带建设为主轴,把湘江干流打造成为“东方莱茵河”。
实现“两岸”同绿:在湘江河东与河西两岸新建与改造20余个城市公园,200余个“口袋公园”,打造星罗棋布、玉珠点缀的水生态节点。
集结“三山”为脉:依山就势将市区“九郎山-法华岭”、“五云峰”、“婆仙岭-柏岭山”等三片山脉,打造为株洲市区生态屏障。
围绕“十港”筑城:重点治理修复株洲市区内的白石港、建宁港等十条湘江主要支流的水生态环境,建设云龙新城、湘江新城等十大新城,与原有城市格局有机结合,构筑新的株洲城市水生态系统格局,通过以水筑城,实现碧水穿城。
保障有力,支撑湘江保护推进
“试点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湘江。”株洲市水务局尹朝晖局长说,“问题在水里,办法在岸上”,作为株洲市湘江保护组组长单位,市水务局将强化协作意识,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工作调度,延伸工作手臂,做到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破难,共同推进湘江保护工作。
为切实履职,不辱使命,株洲市水务局还专门成立了湘江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水域保护组、环境治理组、项目建设组”等三个工作组,将湘江保护治理第一个“三年计划”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加强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行动密切联动。
株洲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在市水务局,并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无疑,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水务部门也要统筹兼顾株洲市为保护治理好湘江而专设的湘江保护、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三个工作组的目标任务,才能利于水生态文明体系建立健全,更加保障有力地支撑湘江保护全面深入推进。
株洲市水务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立足把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道闸门”,先后编制出台“株洲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株洲市湘江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方案”、“株洲市湘江干流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有力的机制、组织、科技、资金及宣传保障当好了参谋。
他们积极对接省保护协调委员会等上级部门,密切加强与市成员单位协作及各县市区工作部门联系,吃透上情,把握内情,牵头研究制定湘江保护组工作规则,完善湘江保护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召开分管负责人、联络员会议,定期不定期开展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加强工作督导落实,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保障了全市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细数湘江保护“第一个三年”亮点,水韵株洲光华耀眼。
3年来,摘金夺银,硕果累累。
收获“4块金字招牌”:株洲市成功跻身“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城市”。
成为“2个省级典型”:株洲市水行政执法、河道管理等2项工作经验均在全省推广。
名列“1个流域第一”:株洲市在2014年省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组织的年度考核评议中名列流域8市排名第一。
透过亮点看“水务”,其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争资保投、畅流活水、改善生态和强化执法等上。
2013年以来,株洲市3年争取省级以上水利资金12.1亿元,其中2014年达5.19亿元,创历史新高。随着较大规模资金投入,全市水利建设高潮迭起,实现防汛抗旱连续三年“五个确保”目标,并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20处,让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0万人喝上了干净水。
投资12亿元建设中的万丰湖,是株洲市实施河湖联通工程的最大亮点,将被打造成“中国动力谷”新马新城的“绿心”,它在这个首座国际化湘江湿地生态城占据近2000亩流域,中央水体及环湖公园各达900亩和600亩,覆盖36平方公里,不仅贯通湘江风光带,还串联武广新城、湘江新城如环相扣,形成生态业态形态兼收并蓄的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市水务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在城市内港整治改造中现已完成了建宁港石宋段河道和红旗路涵洞清淤,还在白石港流域治理中规划建设1库3湖,在建宁港流域治理中规划建设8处蓄滞洪区和湿地,而备受关注的石峰区清水塘也将以“清水湖”面世,全市已实施四水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6个,综合治理河道长达134公里。
为保“一江清水”,开展联合执法在株洲市成了新常态,改变了市县“两张皮”、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推进城乡间、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
市水务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曾连续45个月对湘江株洲城区段实行24小时巡逻值班,并对城区段63艘挖砂船、49艘吸砂船全部予以切割、取缔、管制,从源头上巩固了湘江株洲航电枢纽以下城区河段禁采成效。
今年11月9日起,以砂场综合整治为重点,对10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开展为期1个月的整治行动,只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一举“荡平”了湘江株洲城区段112个非法砂场,打响了砂场拆旧建新、水陆两域清洁攻坚战,取得彻底根治株洲湘江干流违法乱象决定性成果。
勇于担当、忠实履职。科学谋划第二个湘江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株洲水务人成竹在胸,他们又正精心包装、策划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生态效益优的大项目进入中央及省级规划笼子,以建立 “河长制”为重点,逐步形成“制度健全、主题明确、责任落实、保障有力、机制长效”的河湖管护新体制新机制,护航水生态文明城市又好又快建设,由“试点”驶向“示范”彼岸……
原标题:株洲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湘江保护记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