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家企业的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在(江阴市)环保局网站的公示栏查询。”江苏省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沈天星告诉记者,依托一企一档系统开发的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在江苏省首屈一指。
以前,江阴市环保局只有一些单一的业务信息系统,只能为环评审批、排污收费等单个业务服务,全市企业的环境信息处于碎片化的管理状态,环境信息状况也无法进行整体评估。
从2009年开始,江阴市环保局开始建立数字环保系统,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企一档的数据库,并开发了各种数据应用,将环境管理各项业务串联起来,实现了集聚和规模效应。
污染源数据库
源头统一 身份唯一 信息化业务全覆盖
登陆江阴市数字环保平台,点击“环境业务协同管理”系统,打开“污染源台账”子系统,记者看到了一张企业列表,表格中有企业的编码、名称、归属、行政区划等基本信息。“这就是一企一档数据库,这个污染源数据库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首屈一指。”江阴市环保局信息科副科长王德文告诉记者。
随机点击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电厂),除了企业的基本信息,记者还看到关于企业的其他数据,比如环评科的项目审批、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情况、信访投诉情况、行政处罚、排污收费、执法管理的情况、环保信用评价情况、废气数据、监测站数据、应急情况等。
“这个数据库包含了企业的所有数据,是一个唯一庞大的污染源数据库,各科室可以随时调取任何想要的数据。”王德文说,唯一的污染源数据库首先破解的是信息“孤岛”问题。初期分散建设的应用系统只是枝叶,从而导致业务流程不通畅、数据不一致等问题频频出现,于是江阴市环保局决定从招标源头来杜绝信息孤岛现象。
据了解,环境业务协同管理系统是数字环保系统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污染源台账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内控监督系统16个子系统的,这些系统都由一家软件公司来开发,避免了不同公司不同技术标准带来的壁垒,保证了所有的系统统一用一个污染源数据库。
但有些地方的数据库虽然是唯一的,但是污染源是重复的,重复的污染源信息也会造成数据的分散。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在数据库里有5个不同的编码,监测室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把监测数据录入到1号编码下,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可能把信访数据录入到3号编码,“污染源不唯一就会形成很多分散的数据,这也无法建立唯一统一的污染源数据库。”王德文表示,污染源数据破解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企业身份唯一问题。
污染源台账中的企业编码就如同公民的身份证,每个企业在数据库中仅有一个身份信息,所有与这个企业相关联的信息都会归集到这个编码下来,形成企业的环保档案。
当然,数据库建立的前提还是建立在信息化业务全覆盖的基础之上。据了解,江阴市的这项工作起步比较早,1997年就开始建设在线监测系统。2009年,江阴市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总投资达7220万元,其中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投资5700多万元。
“一企一档数据库建立在江阴市实现了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可以掌握企业排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如果信息化建设和覆盖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数据集成就无从谈起。”王德文表示。
数据应用
动态环保信用评价管理企业
有了统一的数据库,下一步就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最突出的一个数据应用就是对企业进行环保信用评价。”王德文边说边打开“信用评价体系”模块,点开江阴市暨阳水处理有限公司,屏幕上显示这家企业信用评价分数是105分,等级为绿色。记者了解到,目前,江阴市是全省唯一一家实现数据自动归集、开展环保信用评价的单位。
以往,企业环保信用评价首先要确定企业名单,然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需要人工提供经过审核的材料,最后才能为企业做出整体信用评价。
现在,有了污染源台账系统,人工提交材料变成了自动归集材料。“利用数据库的信息,有效缩短评定工作时间,准确评定每个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以前从布置任务到完成评定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现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评定,再通过系统让各业务科室进行复核,所有流程走完比原来缩短了一半的时间。”沈天星告诉记者。
信用评价体系模块不仅仅是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还会详细显示企业具体的得分和扣分情况,比如江阴市暨阳水处理有限公司本身没有扣分,本身参加环境污染责任险,还加了5分,最后这家企业得分105分。江苏东南钢结构有限公司是黑色企业,得分是-45分,扣分因素是环评、没有排污许可证和环境信访反馈、超标数据等信息缺失。
信用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江阴市环保局管理企业的依据。如果某企业被评定为黑色企业后,江阴市环保局会把这些数据反馈给企业,要求企业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管理模式,也更好地完善了一企一档的数据库。数据库是动态更新和变化的,一企一档数据库会在环保局和企业的互动中不断地完善。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环保大检查、未来排污许可证的发放,都将进入一企一档数据库,将数据库信息不断拓展。”沈天星解释道。
数据使用监管
内控用监督 外控靠执法
据了解,江阴市目前很多环境管理工作都依靠数据开展,用数据驱动业务已经成为江阴市环境管理的共识。
为此,江阴市对内强化监督、对外严格执法,以数据为主线,带动环境业务“跑”起来。
江阴市环保局重视数据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为此建立了内控监督管理机制。据介绍,环保业务数据从开始产生到最后应用,江阴市环保局政务督查室都会对各个业务科室进行督查,保证数字环保平台的使用程度。比如,执法人员去企业开展执法,笔录是否在24小时内进行上传,企业是否受到处罚,处罚后续效果如何等。如果自动监控数据超标,督查室也会追踪超标数据的处理结果,并督促监测站现场采样、比对,督促分局开展执法等。
那么这些监督依靠什么实现?点开“内控监督管理”模块,各个业务科室正在做什么,产生了哪些数据,案件办理的总数是多少,案件正常完成多少、正在处理多少、超时完成多少等信息一目了然。“不仅充分保证了数据的作用,也有利于监察执法人员更好的监督执法。”王德文告诉记者。
据了解,下一步,江阴市环保局将探索如何用数据实现精准执法,比如针对污染企业废水、废气数据波动的情况,如果企业相关数据足够大,就可以结合模型发现企业排放规律,帮助环保部门快速高效地锁定排污企业,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开展夜间执法。”沈天星表示,不仅如此,大数据还可以分析环境管理的薄弱点,比如可以为环保部门重点关注哪些排污行为、重点关注哪些区域等提供精准依据。
如何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执法?“我们将重点关注环境信息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构建环境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不仅能提高大数据精准执法,也能提升执法效率和执法效果。”沈天星告诉记者。
原标题:信息若碎片 怎能堪大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