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加剧,但重型装备企业,究竟该如何转型?创新创业到底行不行?”老国企中信重工近3年“以众智促创新”的转型已释放创新红利,“双创”成了发展新引擎: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化身“创客群”平台 激励“双创”有抓手
“不转型就是坐以待毙!”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回忆起多年前的艰难处境眉头紧皱,双手紧握。
“大工匠”谭志强说:“不像流水线,重型装备制造往往是单件、小批、离散型生产,创新可发生在每一个器件的每一道加工程序,时时刻刻,零散又细碎。”
为了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潜能,2013年,公司组建由10名工程院院士和3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陆续聘任18名在各产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技术领军人物,同时以车间里的技术能手谭志强、张东亮等人为引领,创建了“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
于是,18个技术创客群、5个大工匠工作室、16个工人创客群陆续组建,涵盖了几乎所有工种,直接参与者超过500人,间接带动4000人。技术创客群领取科研项目,大工匠工作室确定创新课题,工人创客群对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公司提供活动场地、资金,定期对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和奖励。
“大工匠”张东亮,仅2014年就带领自己的创客群先后进行了矿用磨机端盖喷砂过程中连接螺纹孔防护工艺改进等4项技术难题攻关,创造生产效益100多万元。他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创业的精神。公司搭建的创客平台,激活了大家的创新意识,给足了创新的空间,也从机制上实现了‘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围绕国家战略搞转型 “双创”引领有成效
中信重工是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企业之一,主要为煤炭、矿山、电力和军工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工业解决方案。
“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路,但中信重工搞“双创”,却不同于小微企业,必须围绕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任沁新说。近三年的双创之路,让转型改革看到了实效。
超深井大型提升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团队,去年3月承担了我国制造领域首个企业牵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技术创客群研发的高压辊磨机被列为2013年国家战略性新产品;开发的大型破碎站填补国内空白,出口欧洲发达国家。
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开发的矿山成套设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110余台,产值近25亿元。
余热发电成套公益与装备技术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致力于超低温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对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截至目前,该团队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80余篇,总承包或设计项目130多个,累计新增合同总额70多亿元。
牵手互联网 老国企激发新潜力
2013年,重装厂12米梳齿机控制系统突然失灵,机床骤停。70年代瑞士马格公司生产的该机床,是完全靠机械系统实现四轴联动的高精密装备,目前全世界仅有3台。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寻找上世纪的这个机床控制程序并写入12米梳齿机,比修复千年文物还难。
为此,电气控制工程师任建生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帖子。出乎意料的是,全世界这个领域的一些技术专家都帮着企业想办法。德国电气工程师海因茨通过圈内朋友,在奥地利一家公司找到了1803号CPU板寄了过来,最终让梳齿机重获新生。
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公司如今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来招募全球的创客团队。除内部人员组建的创新平台外,也着力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完整的创客体系。
目前,中信重工的新产品贡献率达70%,出口产品占订单总量50%。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大幅回落,全行业效益严重下滑、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任沁新说,以“众智促创新”的双创之路已经成为中信重工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未来也将继续发挥创客群的力量,通过互联网+,让中国的装备走向世界,打出金字招牌。
原标题:老国企化身创新平台 创客群发动转型引擎——中信重工的改革实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