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污染场地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该场地可能经历了不同的产业转换过程,往往都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文件。在12月12日的2014(第八届)固废战略论坛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对我国工业场地修复领域现状进行了分析,包含上述内容,他认为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图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1、

首页> 环境修复> 场地修复> 评论> 正文

刘阳生:工业场地修复领域存在的5个问题

2015-09-22 13:45 来源: E20 作者: 刘阳生

“我国很多污染场地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该场地可能经历了不同的产业转换过程,往往都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文件。”在12月12日的“2014(第八届)固废战略论坛”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对我国工业场地修复领域现状进行了分析,包含上述内容,他认为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图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阳生

1、修复标准和污染物控制目标值比较混乱

刘阳生介绍,2014年7月1日起,国际实施了《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等四项土壤标准,对污染场地的调查、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进行了规范,但都是技术导则类, 不是土壤修复限值标准。工业场地修复后,不同的土壤用途应该对应不同的修复标准限值: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景观绿化、草地等,修复目标值应该存在明显差异性。很多场地的修复标准和污染物控制的目标值难以确定。

2、缺乏历史记录和监测数据,风险评估结论不可靠

他介绍, 采用场地风险评估方法确定修复目标值,是国际通行方法。场地评估时要考虑三个方面:进行污染源调查,对周围的受体进行评估,对暴露途径进行评估。

我国很多污染场地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该场地可能经历了不同的产业转换过程,往往都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文件。场地修复之前应该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取样监测,这部分工作耗时耗钱(通常占到整个修复费用的20-25%),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不愿意花钱于此,导致勘测数据严重缺乏。

场地历史记录的短缺和勘测数据的缺乏,使得风险评估过程得出的修复目标值随意性太大,结论的可靠性差。对于同一块场地,由于模型参数的输入值不同,其风险控制值可以差几十倍。在没有进行场地详细勘探和取样监测的情况下,风险评估过程就成了走形式的程序。

3、缺少工程监理,修复过程可能导致污染转移

污染场地修复的推动力来自于房地产开发。所要求的工期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使得场地修复技术基本以“挖掘+转移+处置(填埋或水泥窑处置)”为主。污染土地的挖掘、转移和处置过程最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一部分场地修复工程实际成为了“挖土石方”工程。

4、缺少工程范例,修复技术难以比选

在目前国内场地修复工作刚刚开展,严重缺乏基础研究数据和实际工程数据支撑的前提下,不可能详细地、可靠地对不同修复技术进行评价。由于我国场地的污染特征和污染形成历史非常复杂,土壤性质和地质水文条件也不同于美国,采用美国超级基金的数据对中国的场地修复技术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可靠的。

国内示范工程真正应该起到示范的作用,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该做到全过程的公开。

5、缺乏行业培训机制,从业者素质偏低

随着国家对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土壤修复行业所蕴含的上千亿商机吸引着各种企业和人员纷纷加入,各显神通承揽土壤修复工程;大量从业者没有土壤修复的专业背景和施工技能,视“土壤修复工程”为“土石方工程”,使得污染治理项目成为了“二次污染项目”。急需建立行业培训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和工程培训。

对于未来,刘阳生介绍,土壤修复行业将需要:加强行业能力建设,建立工程项目监理机制。对行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系列化培训,提高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机制建设,建立土壤修复的工程监理机制。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修复标准,加强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经济可行的修复技术,制定行业产业政策,引入金融资本,使土壤修复走向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刘阳生:工业场地修复领域存在的5个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