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此记者采访了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潘岳表示,在修法过程中,很多环保专业人士认为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但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考核环境质量改善比考核总量减排便于公众监督,这完全正确。环境质量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环保部门需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改进考核方法,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
让环保考核和百姓感觉直接挂钩,早已是公众之所愿,甚至是公众之急盼。因为这些年,环保考核往往只是紧盯着污水、粉尘、尾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各地政府及其环保部门总是围绕这些指标,罗列出一堆堆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数据,以显示当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下降,环境质量在不断趋好。然而,当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却是,环境质量的改善不太明显,甚至可能随着环保数据越来越靓丽,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
环保成效与百姓感受出现背离,一方面可能缘于,一些污染企业未尽到社会责任,仍在偷偷排放污染物,而地方环保部门又监管不到位,存在不作为现象。另一方面,恐怕也与环保考核只重视污染物总量减排,不重视百姓感觉密切相关。这种考核机制,给了唯利益至上的污染企业、唯GDP至上的地方政府及其环保部门编造、美化数据的可乘之机,致使他们不在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在“打扮”数据上找“窍门”。
要杜绝环保成效和公众感受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就要改变环保治理与监测“自说自话”之怪现状,让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在环保考核中也有说话的地方,且说话的份量不轻。当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实现了直接挂钩,各地在防治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才会追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以美好减排数据为旨归;才会向环境质量改善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在纸面上“努力”,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把戏。
当环保考核实现了“跟着百姓感觉走”,也才能最终激励老百姓参与环保监督。事实上,环境优劣的最大利益相关者还是老百姓。因此,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究竟改善了多少,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环境保护最终要顾及的,还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堆堆数字和指标。如果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在环保考核过程中根本起不了作用,又如何调动这一支保护环境的最重要力量的积极性,深度、持续地参与环保?
现在,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已经表态,环保考核将与百姓感觉直接挂钩。接下来,就要看各地如何使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公众的直观感觉趋同了。如何确保百姓的直观感觉,能对环保考核产生实际影响,也检验着各地的行政智慧。是让最广泛的老百姓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评判当地政府的环保业绩,让人心服口服;还是以听证会的形式,让个别所谓的“老百姓”评价环保成效,以“曲线做假”。结果显然是迥然不同的。
原标题:何勇海:环保考核真能“跟着百姓感觉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