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滞后,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的频发,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地下炸弹”。今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出台大力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预计接下来全国地下管廊将迎来建设高峰。市场认为,地下管廊建设黄金期降至,市场海量,机会巨大。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地下管廊建设涉及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不同行业,市场预计利好政策出台将直接拉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投资。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我国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使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
如此海量的市场空间自然惹得资本纷纷瞩目,银河证券预测地下管廊建设工程将释放8700亿市场空间,其在8月2日发布建筑工程行业研究报告称,据专家测算,地下管廊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因此,到2020年地下廊道将有8736亿的市场空间。平均每年1456亿,占2014年城市市政投资总额的8.96%。
长城证券分析师张勇认为,未来这个综合管廊可能会把很多信息化、IT技术纳入到这个综合管廊中来,更多会引入PPP公司模式。从传统行业来看,水煤气电相关的管材、新材料公司是直接受益的。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智慧城市的概念会逐步的深入,智慧城市相关的板块也会受益。
面对这一大块香饽饽,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在互动平台表示已经或准备介入相关领域。
原标题:[观察]地下管廊市场海量 多公司谋篇布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