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是辽宁人民的母亲河,然而,辽河两岸群众中流传的那首民谣,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辽河的凄惨遭遇:“五十年代淘米做饭,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辽河也因而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名单。
如何让一条臭水沟变成水清岸绿,这一过程凝结着辽宁人的智慧。2014年,在遭受62年来最严重旱灾的不利情况下,辽河流域经受住了历时一整年的国家复检的考验,辽河污染“摘帽”已无任何悬念。
8月中旬,莲花湖湿地内数种荷花竞相开放,惹来无数欣赏的目光。
作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莲花湖湿地坐落于铁岭新老城区之间,每天招揽着四方游客,这不仅是一处人文景观,还是一项国内最大面积的水质净化工程。每天接收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水5万吨,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处理,化学需氧量含量从每升70毫克降为每升20毫克左右。
在“十二五”期间,铁岭市全面开展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14.5亿元,先后建成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2万吨,县城以上污水基本得到处理,辽河铁岭段珠尔山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明显优于入境水质。
铁岭的“治水”脚步,正是辽宁人在辽河流域治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社河河口湿地水生植物茂盛
辽河曾是污染重灾区
水环境面临的挑战,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与快速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
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辽河沿岸分布着许多大型或特大型工业城市,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沿河农民用河水灌溉甚至导致庄稼绝收。辽河曾被认为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1996年,辽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重点治理的“黑名单”。
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各类环境问题也在积累中爆发。
翻开辽河污染的历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辽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河流水质均属超Ⅴ类标准,即基本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而且,大量的污水最后汇入辽东湾,使之成为渤海污染之最。
目睹过那段历史的中国环境报辽宁记者站站长丁冬告诉记者,辽河在辽宁境内起于铁岭,源自吉林省的条子河曾是铁岭境内污染最重的一条河,甚至连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沿岸村民用井水煮大米呈红色,煮高粱米则呈蓝色,泡茶水呈黑色。1997年夏,因位于上游的吉林省四平市某农药厂排放大量玉米除草剂“阿特拉津”,酿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田污染案件,导致全国产粮大县昌图县有4万多亩水稻颗粒无收……
灯塔市葛西河生态恢复
打响治污“辽沈战役”
“辽河不治,辽宁不宁;辽河不清,辽宁难兴”。在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许多人达成了这种共识。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辽河治理工作。为了更科学、有效地指导辽河治理,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之路,省环境保护厅委托沈阳建筑大学编制了《辽河生态治理概念规划》。该规划首次提出“5朵金花”、“18颗珍珠”的规划布局理念,即结合辽河干流流域生态带、城镇带与旅游带建设,在辽河干流沿线规划建设5个大型湿地,在辽河支流规划建设18个河口湿地,实现由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由国家治理转向地方保护,由重症监护转向长期保养的理念的转变。
从2008年开始,辽宁举全省之力,秉持“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石心肠”的“三铁”精神,坚持全流域整体治理工作思路,打响了一场治理辽河流域水污染的新“辽沈战役”。
从这一年开始,全省用时3年时间实施了“三大工程”,即以造纸企业整治为核心的工业点源治理工程、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目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支流河整治为抓手的生态治理工程,实现了辽河流域干流(按COD考核)消灭劣Ⅴ类水体的目标。
当年,全省一举关停整治了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先后分两批取缔了近300家造纸企业。
同样是在这一年,省政府果断决定:今明两年,全省投资超百亿元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省政府还明确要求实施“封口行动”,两年内将辽河干流城市段的80个工业直排口和34个市政直排口全部取消,到2012年底,辽河流域要在全国重点治理流域中率先摘掉重污染帽子,让辽河实现休养生息。为实现率先“摘帽”的目标,从2011年开始,全省用两年时间实施了“三大战役”,即“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治理歼灭战”和“凌河治理阻击战”,实现了辽河流域水质的全流域、全指标历史性突破。
据统计,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省在辽河流域治理累计投入的资金超过300亿元。
2012年底前,辽河率先退出全国“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名单,提前3年完成国家重点流域治理任务,摘掉重污染的帽子。2013年,中国代表团被邀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并就《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展》进行了讲解与展示。辽宁的辽河治理工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太子河城市段景色宜人
理顺体制告别多头管理
横跨全省12个市、79个县(区)、3200万人口的辽河流域治理,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成就?
纵观辽河流域治理的艰辛历程,人们不难发现,除巨大的资金投入外,我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建设,还针对辽河治理大胆地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楚河汉界,共下生态棋,走出了一条独具辽宁特色的大河治理新路。
重典治污,法治先行。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省人大及时修订出台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等12部地方法规;辽宁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府规章,并颁布了严于国家标准的《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这一标准明确规定,企业直排地表水的COD浓度必须达到50毫克/升以下,还要求许多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重投巨资进行升级改造。鉴于许多河流的上游水库人为控制水量导致下游失去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生态用水,这是保证北方河流在枯水期稳定达标至关重要的措施。
创新大河管理体制,打破了辽河治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这条省内的最大河流,如果在治理问题上遭遇各弹各的调,就很难摆脱“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全国首家按流域“划区设局”,新建辽河、凌河两个省级保护区,组建了两个正厅级建制的保护区管理局,告别多头管理,给“母亲河”配备专职“保姆”,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全国流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先河。今年年初,两局合并成辽宁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
我省还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中心,将原来隶属住建部门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职能划拨给省环保厅,14个地级市也均比照省里建制组建机构。设立辽宁省大伙房水源环境监察局,专门负责大伙房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有效地发挥部门监管职能。还组建了辽宁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在污染源监管方面,省环保厅严格监管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建设“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完成全省涉水国控重点源164个点位在线设备和全省160座污水处理厂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实现在线数据稳定、实时与各级环保部门联网传输。此外,还开发了手机端公众查询系统,公众可通过手机查询全省100座国控重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监督污水处理厂运行,此举为全国首例。
几年时间里,辽河流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只把辽河当做“迁徙歇脚地”的多种鸟类已经在此安家,鸥类、白鹭、成千上万只野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流连于此。
原标题:辽河流域治理侧记(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