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开展新型煤化工示范,有着特定的时代和国情背景。
1. 新煤化项目是一种战略选择
首先,编者认为这是一种战略选择。虽然经过井喷式的发展,我国新型煤化工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大的方向不可更改。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占比高达77%,消费构成中煤炭消费占比可以达到67%。在生产和消费构成中排名第二的是石油。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已经接近60%。同时,国际油价频繁大幅度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生产与经营时显得尤为被动。综合考虑之下,煤化工被寄望成为替代石油化工的重要方向。2004年,在当时油价高涨的映衬下,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的成本优势格外明显。出于能源战略安全考虑,国家决定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
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出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这个规划字里行间并未明确提出现代煤化工的概念,但有了“要组织实施对大型、高效煤的气化技术开发,突破一氧化碳转化、净化、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相关表述。这个规划被认为首次从技术层面,间接将新型煤化工纳入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同年8月,经国家批准,我国第一个煤制油项目——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6月,第一个煤制烯烃项目——内蒙古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获得自治区政府备案,并于同年7月破土动工。这两个项目的动工,成为我国新型煤化工从设想走进现实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在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推动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十二五期间新型煤化工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
近期事件来看,窗体底端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要求。
2014年,还是我国能源局局长的吴新雄在对“十三五”做能源规划的时候明确表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新型煤化工恰恰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际上是煤化工爆发并且仍将前进的关键原因。
2015年3月,现任能源局局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努尔˙白克力率队赴地方密集调研,调研地首选山西、内蒙古两个资源重地,其间实地考察了山西长治潞安180万吨/年煤制油、内蒙古鄂尔多斯汇能16亿立方米/年煤制气、伊泰煤制油、久泰100万吨甲醇制烯烃、中科合成油催化剂、庆华集团中科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伊泰酸刺沟煤矿产洗选运和低热值煤发电、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大唐托克托电厂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项目。同时本次调研有多个能源管理部门参与。调研团队包括,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科技司、电力司、煤炭司等相关负责人。而这也被市场解读为国家对新型煤化工态度由热转冷之后再度向好,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表示调研是难得的机遇,希望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继续大力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煤炭产业脱困、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帮助、倾斜和支持。
延伸阅读:
新型煤化工发展迅猛--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一)
新型煤化工遇冷并非偶然--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二)
新型煤化工发展趋势探索--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四)
2. 新煤化项目是一种经济选择
不过,战略选择并不是项目发展的全部原因。2014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5.18亿吨,对外依存度近60%。而煤制油产能仅为158万吨,实际产量还要低于这一水平,实在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即使到2020年,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我国煤制油的规模将发展到1000万吨左右,占比也是微不足道。煤制天然气也是一样,即便2020年达到国家能源局设想的150亿立方米的生产规模,也只占到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的5%以内。由此可见,试图用煤制油气等现代煤化工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以达到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发展新型煤化工还有更直接的动力,便是经济利益。新型煤化工是人们对高油价预期下的市场行为,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国际原油价格长期维持高位运转,企业搞煤化工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2.1 终将维持高位的原油
关键点再度回归到原油价格。国际原油自2014年6月中下旬开始持续性暴跌,跌幅近60%。分别占世界原油产量13.1%、12.9%和10.8%的沙特、俄罗斯和美国你来我往,“三国杀”战场硝烟弥漫。2014年最后一天,美国商务部部长宣布已经开始批准长期等待的轻质原油出口申请,主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沙特随即下调对美国和欧洲出售的原油价格。而俄罗斯更是拒不相让,称油价跌倒40美元/桶也扛得住。尽管三者均对外表示并非针对其他国家,但那浓重的火药味依然快速弥漫开来。
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但主要产油国并不打算减产提价。从供需结构来看,当前原油供应过剩情况明显。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仍在继续,而中东、北非等主要产油国近期也在回升。但主要需求国中国和欧元区整体经济表现未见亮点。油价低位徘徊,煤化工方面也只能是企业唉声叹气、政策由热转冷。
然而不得不说,这对以出口原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是沉重的打击,尤其对已经遭遇经济制裁并且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俄罗斯而言更是如此。抛除原油出口收入减少外,卢布贬值导致俄罗斯国内油价不降反升更是典型的表现。而美国在页岩油气革命的支撑下,对低油价的容忍空间更高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场对手强劲的拉锯战。一旦油价跌倒一定价位,美国也会吃不住劲。于是主要产油国斗狠气息缓慢内收,油价终于震荡回升。
在该系列文章(二)《新型煤化工遇冷绝非偶然》中我们分析过,当油价在45美元/桶左右时,便已经达到了煤制烯烃企业的盈亏平衡线,而在60美元/桶上下,甲醇制烯烃的企业则要慎重考虑了。另外,根据中科合成油、神华集团等企业的测算,油价在每桶80美元时,间接煤制油仍会有一定的盈利,但当油价下降到每桶60美元时,盈利就很困难了。国际油价每桶70美元,可以说是煤制油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从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的走势来看,原油走势虽然延续前期低位震荡的态势,但是止跌迹象逐渐明朗。编者认为,在传统需求的支撑之下,原油价格仍将会继续震荡回升。在三季度,WTI和布伦特月度均价将分别回升至60美元/桶、65美元/桶,在整体走势中,WTI价格重新回到70美元/桶上方概率较大。自然,下半年还存在三个变数:首先是6月份的伊朗核谈能否最终达成协议,如果达成,则伊朗原油会逐步重返市场,增加供给利空油价;其二OPEC会议6月份召开,从现在情况来看,存在联合非OPEC限产稳价的可能,利好油价;最后美国钻井数量持续下滑,若下半年美国页岩油产量触级峰值后下滑,也会利好油价。因此,编者作出这个预测的前提是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复苏以及传统旺季逐步改善,油价的重心会随之抬升。但市场整体供需面会维持相对过剩的状态,这也将抑制油价的涨幅。
而煤炭由于相对丰富的存储,以及被过于低估的价值,产品价格一直运行在千元以内。加之其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现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煤炭需求不足,其价格下跌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以说,从长期来看,新型煤化工的成本优势仍在。
延伸阅读:
新型煤化工发展迅猛--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一)
新型煤化工遇冷并非偶然--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二)
新型煤化工发展趋势探索--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四)
2.2 下游需求缺口巨大
同时,新型煤化工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国内巨大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明显,未来发展空间有限。而发展新型煤化工一方面可以将新型煤化工产品直接或间接替代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按照煤种以及煤质特点的不同可利用不同的煤转化高新技术,同时在能源梯级运用、产品构成模式上进行不同工艺的集成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
目前新型煤化工下游产品中除二甲醚需求前景不明朗之外,其他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如天然气、乙烯丙烯、芳烃、乙二醇等对外依存度均较高。当前煤制烯烃的主要产品PP和PE2014年表观需求量分别达1724.57万吨和2153.86万吨,自2010年至今,其年平均增速在7.31%和5.29%,进口依赖度分别在20.91和41.87%。但即便如此,他们还分别存在56.57万吨和685.06万吨的需求缺口。而乙二醇和PX2014年的表观需求量也达到1224.38万吨和1934.43万吨,年均增速在7.75%和20%,进口依赖度分别在68.99%和51.55%,其供需缺口达659.08万吨和722.43万吨。因此,编者认为新型煤化工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3. 新煤化项目优势仍存
通过前文分析,新型煤化工在我国不仅仅是一种战略性选择,更是一种经济型选择。换另外一种角度来看,我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不仅仅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优势也在不断增加。卓创资讯认为,这主要包括以下八方面。
一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地位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能源需求都将处于增长状态;二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要求中国有一个可靠的能源安全战略;三是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化石能源总量[约46万亿吨(标准煤)]中,95.6%为煤炭,3.2%为石油,1.2%为天然气,这一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客观上迫使中国不得不注重煤炭资源的有效和清洁利用;四是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五是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煤化工行业在经济性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进入21世纪,原油可采资源不断减少,廉价石油时代结束,多元化能源时代开始。高油价使石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促进了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等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国内外一批示范项目成功的建设和运行,使得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具备了较为可靠的技术基础;七是大型装备国产化取得初步成果,大型空分压缩机的设计、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大部分国产设备可以满足建设大型煤炭化工项目的要求;八是通过大型工业化示范装置的建设,培养出了一批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和化学工业基本建设、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为煤炭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客观因素存在注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符合我国自己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这就是:在新型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以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直接或间接替代油、天然气等,走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且切实可行的能源发展之路。敬请关注《身在寒冬,心向暖阳(四)——新型煤化工发展趋势探索》。
延伸阅读:
新型煤化工发展迅猛--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一)
新型煤化工遇冷并非偶然--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二)
新型煤化工发展趋势探索--身在寒冬 心向暖阳(四)
原标题:新型煤化工之我思故我在——身在寒冬,心向暖阳(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