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七个试点可谓各具特色,其中,上海碳交易试点在业界一直以设计完善、运行稳健著称。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其中“稳健”和“市场”成为此次访谈了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碳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如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也成为影响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林健认为,在完善的政策框架设计基础上,应做到“政府不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同样,碳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者的参与和碳金融的创新。在吸引投资者方面,林健表示,上海碳市场将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暂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在碳金融方面,身处金融中心的上海可谓得天独厚,但林健强调,对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场都非常谨慎,因为我们希望推一个成一个”。
在全国碳市场大幕将启的背景下,林健指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致力于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系统性的建设者,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价格波动背后:配额总体合适 部分企业抛售
记者:您认为上海碳市场今年履约期和去年履约期有什么不同?您如何评价上海碳市场运行两年以来的整体情况?对2015履约年上海碳市场的运行有何期待?
林健:上海碳市场今年和去年的履约期具有相似性,即连续两年100%完全按期履约。 但是,第二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因素,具体来说,第一,加入了CCER的补充机制。第二,在包括碳交易等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减排成果逐渐显现,减排力度加大。第三,随着时间推移,有新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大,碳排放主体经营状态有动态变化。第四,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增加了市场不可预见性。但上海碳市场连续两年的运行证明最初政策框架建设是合理的、科学的,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当然,在市场运行中,也出现一些价格波动,特别是2015年6月11日,上海碳市场单日价格下挫30%,创单日最大跌幅,后又逐步回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究竟要不要调整政策?究竟要不要干预?面对问题,上海碳市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都保持了相对的理智和理性,并没有盲目进行政府干预和政策调整,而是坚持让市场回归市场,这也是上海碳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政府和交易所保持超然的态度,源于对制定的政策框架的信心,也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可预期性。
对于2015履约年,可以预期的是,减排力度增加,减排成果会更加显著,未来金融机构、投资人将更多的参与进来。
记者:您刚才提到价格波动。事实上,6月下旬以来,上海碳市场配额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您如何看待?
林健:我认为,价格波动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出现价格波动主要是市场预期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本人比较在意的是,一家企业抛售,众多企业跟进,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尽管出现价格下跌,但该期间配额交易量并不大。
此外,上海碳市场控排企业对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购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对价格也有一定的影响。
CCER作为国家发改委签发的基于项目的减排量,七个碳交易试点均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进行配额的抵消。与碳配额相比,CCER一般具有更低的价格帮助企业履约,配额缺口大的企业也更倾向于使用CCER来降低履约成本。截止2015年6月底,上海碳市场有近50万吨CCER用于履约,位居七个交易试点首位。
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记者:您提到担心企业跟进,目前有什么相关措施和机制去防范?2015年6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针对涨跌幅限制等方面修改交易规则。上述修改出于什么目的?
林健:交易规则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配合上海交易所推出的借碳业务。借碳业务中,有一个由企业自愿提出、交易所帮助实施的风险管控制度,如果按照原来的30%的涨跌幅限制,借碳业务很难做到风险可控,所以将每日涨跌幅限制从30%降低到10%。
需要强调的是,规则的修订正好在上海碳市场配额价格下跌之后,但只是时间巧合。规则修订流程的规范性决定了修改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事实上,经过交易所内部流程后,交易所四月份就已经向上海发改委提交了规则修改的请示,经上海发改委的批准后才在6月份公布。
我认为,对于碳市场政府保留一定的手段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否则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参与。
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 暂不向个人开放
记者:据了解,上海碳市场已经吸引了近50家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机构投资者在碳市场中的作用?目前在吸引机构投资者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林健:机构投资人的存在对于缓冲市场波动、维护价格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机构投资人的进入是碳市场发展的重要目的,机构投资人的参与碳市场,资金的进入,将对减排产业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带动整个产业投资。
吸引机构投资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开放机构投资者,目前这一阶段已经完成。第二,扩展机构投资人,第三步,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发展低碳产业投资人。
记者:与其他试点不同,上海碳市场尚未向个人投资者开放,该举措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近期有没有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计划?
林健:碳市场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维护碳市场的信誉和增强投资者对碳市场的承受能力非常重要。个人投资者风险耐受性差,风险承受能力低。而碳市场专业性强且处于建设初期,个人投资人的风险会导致碳市场的风险。
为了保护个人投资者,维护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于个人投资者的开放要审慎推进。目前上海对向个人投资者进行积极研究,但没有明确的日期表。
碳金融产品要“推一个成一个”
记者:上海碳市场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先后出台CCER质押、碳信托、碳基金、借碳等产品业务,您认为应如何推动碳金融的发展?
林健:上海作为一个金融环境相当发达的地区,具有很强的金融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十分有利于碳金融的发展。但历史上有金融风险的惨痛案例。以国债期货的经验来看,1995年国债期货事件导致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推迟了很多。大的金融举措一旦失败,往往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产业的发展。
尽管上海碳市场拥有一个发达金融的环境,我们在碳金融创新方面的步伐主要追求稳健。对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场都非常谨慎,是因为我们希望推一个成一个,唯恐一个措施的失败影响到整个碳市场发展。
记者:上海碳市场CCER交易活跃,今年履约期CCER累计成交量和用于履约的数量位居试点地区前列,您如何看待目前CCER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林健:基于项目的CCER市场和基于强制义务的配额市场是碳市场的“两条腿”。CCER作为配额机制的补充,和强制性碳市场有接口,会带来强制性碳市场需求的缓冲,也是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资源调配的新的手段。对此,我是全力支持的。
CCER基本上沿用了CDM的程序,相对成熟,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用好的手段利用,多大程度上利用。而CCER从出生就有浓烈的市场色彩和更强的市场性质,也可以比强制市场开发出更多的、具有灵活性的市场功能。
全国碳市场的四个关键因素
记者:您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怎样的预期?全国碳市开启后,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有何建议?
林健:全国碳市场一旦建立起来,无论从产业多样性、国家幅员辽阔 、碳排放总量 企业性质多样性,所有制性质,将是全球规模最庞大、最热闹、最复杂体系、资源最丰富的碳市场。
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进行需要四个方面:
第一,前期碳市场建设成果要应用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中。目前成果包括分配方案、方法学 、一批具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二,初期纳入的企业标准制定一定要精,企业选择一定要少,然后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开展一定要谨慎,循序渐进。
第三 ,政策先行,法规要同步建设。
第四,利用和调动好现有机构培养市场能力,在现有在碳市场体系中,国家和地方发改委是神经系统,现有的平台、机构、第三方等市场主体是肌肉系统。碳市场需要统一政令,以点带面,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也需要众多抓手,需要现有机构的努力。
记者:全国碳市之后,您认为交易所应该怎样定位或有怎样的转变?
林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对于上海碳市场建设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交易本身,而是在发改委领导下,参与整个政策体系的建设,对于上海碳金融社会能力建设和低碳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
在碳市场这一创新市场运行过程中,交易所要助推产业发展。根据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交易成本越低,资源配置越有效率,尤其是在创新市场,交易所要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未来全国碳市场中,在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的领导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定位的角度,我们致力于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系统性的建设者,致力于国家政策的执行、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氛围的营造。突出的是,我们希望在碳金融领域对全国碳市场做出贡献。从服务范围来看,交易所要起到低碳产业枢纽的作用,也希望在国际碳市场交流和低碳技术转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原标题:林健:上海环交所要做全国碳市场的系统性建设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