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不通,别往里面走了。”7月29日,北京市朝阳区郭家场村村民老张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在郭家场村南500米有一条小路,这条道路的两边都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绵延一两百米。靠近村级小道的“垃圾山”把路边的小树都压弯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建筑垃圾也呈现爆炸式增长。但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有5%,无序填埋、乱堆乱倒等问题凸显,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困扰。
企业夜晚偷偷倾倒垃圾
7月29日当天,《工人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这些“建筑垃圾山”表层看起来是正常的黄土,而下层全是由砖头瓦砾、水泥柱等建筑垃圾堆积而成。大概是前几天下雨的原因,一些被黄土掩埋的建筑垃圾裸露了出来。
老张告诉记者:“你走的这条路,本来是可以过机动车的,但是晚上来倒垃圾的车太多,村民自发地用水泥柱子挡住了。”记者看到,路的尽头有一个水泥柱子和两个水泥墩把持着,只留下不到一米宽的路,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这座垃圾山高有七八米,风一吹杂物便四处飞舞。
“这些渣土车本来把垃圾倒在重兴寺村旁边的林地里边,后来城管发现了每晚去驻点,他们就来这边倒了。”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附近的建筑垃圾堆存在有近一年的时间了,很多垃圾堆都是夜晚有人偷偷倒到这里的。日积月累,这附近就成了个小型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给附近群众的出行造成了很大不便。
按照村民指点,记者找到了重兴寺旁边的林地,发现密集的树隙里也有一些残余的建筑垃圾堆积的痕迹,但是如今林地外面已经挡上了铁皮围挡。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实际的利用率并不高。据相关研究机构的保守估计,全国大约90%以上的建筑垃圾都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消纳。“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左右,与国际利用率相比极低。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在管理和意识上。”多次参与建筑垃圾处理调研的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修福金说。
以北京市为例,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高达3500万吨,但实际的利用率也不到30%,资源化利用情况并不乐观。记者通过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网站查询到近30家,这些正规的垃圾消纳场都位于延庆、昌平、房山、密云等远郊区县。根据北京市去年的规划,2015年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等区建设5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如果能够按期建成,就能保证建筑垃圾得到正常处理。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位二级承包商的包工头向《工人日报》记者透露,因为成本的原因,他们根本不会把这些建筑垃圾拉到垃圾消纳场。除此之外,由于承载力有限,一些正规垃圾消纳场也不愿意消纳建筑垃圾,甚至那些填埋场都不再填埋,而是雇车将这些建筑垃圾运到更远的地方。就这样,80%的建筑垃圾通过私人设置的社会消纳场填埋处置。
无处消纳的建筑垃圾正在成为“公害”。记者在北京走访时发现,远离城区的坑塘、荒地,都成了城市建筑垃圾的“领地”,随意倾倒的建筑废物也成为潜在的生态环境威胁。
建筑垃圾利用率可达95%以上
“一万吨建筑垃圾,按照堆积高度为5米来计算,大概占地为2.5亩。”在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看来,过去对建筑垃圾的处理95%都是填埋,实际上被“拾荒大军”分拣过的建筑垃圾,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当做一种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记者了解到,这种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制造再生墙体砖以及其他一系列产品在国内目前已经不存在技术难题。现在的技术也很成熟,在工程质量的保证上都没有问题。这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并且具备在全国推广运用的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把建筑垃圾运到处置加工厂。”一家专门做建筑垃圾循环处理的民营企业黄姓负责人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这名黄姓负责人刚开始以为记者是联系业务的很是热情,当获知记者采访企业经营情况时,他懊恼地说:“现在主要精力是联系客户,生意很不好,我们活不下去了。”
对此,修福金表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个系统工程,牵涉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问题。一些建筑垃圾处理公司的处境也很尴尬,在实际问题上很难得到政策支持。加上产品认知度不高、企业融资困难等,也给规模化发展带来障碍。”
原标题:仅5%!我国建筑垃圾利用卡在哪?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