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修复技术起步比较晚,美国或是日本都比我们早20-30年,他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这方面美国为全世界作了很大贡献,把1000多个修复场地做了总结,分析了哪些技术在什么情况下用的频率如何,原位处理用哪些技术比较好,异位处理用哪些技术比较好等问题。这对中国在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也要思考:国外大量的技术来自于应用中,是否适应我国国情?
土壤修复技术决策
在国外,技术的多样化才有可能把成本做到最低。这就涉及到土壤修复技术决策问题,我们在拿到一块污染土壤的时候要筛选什么技术、应该使用哪些技术组合进行土壤修复工作等。
从土壤来说,修复技术的筛选是决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是否把风险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国家土壤的先天条件、我们的产业结构等。
即使是一个小门类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依然要考虑经济性、修复技术差别、风俗习惯等。中国土壤丰富,区域差异很大,土壤修复任务繁重,不同文化和国情带来的挑战亦是十分艰巨。
中国土壤国情
中国土地包括土壤的一个很重要的国情是土地有限,利用强度很大,比相邻国家脆弱。我国土壤母质呈多样性,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壤类型极其多样,土壤修复技术不足。区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有很强的修复土壤能力。土壤类型多样意味着污染水平、土壤作为固态建设集体的效应、PH值差异很大等土壤问题更加复杂。
我国工业场地方面,国家实施“退二进三”政策以来,城市出现大量遗留、遗弃场地,亟待开展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表面很平静的工业场地用地,但是很多在地下、土层、含水层的污染程度很大,治理和干预需要的成本很大。如:简易垃圾处理厂用地、储罐及加油站泄漏场地、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工矿业活动场地等。
社会条件和人文因素
社会层面,我国区域间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对同样一个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
人文因素,从思维方式上,价值观和伦理方面西方更加重视个人,中国更加注重群体和谐。创新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人的创新意识比我们强。“我国更加注重谦虚、不偏不倚,我本人参加很多地方的风险评估的讨论,编写场地修复方案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分析的很透彻时才去做,这时候在成本和时间上都不是最优的。”李发生研究员说。
举一个例子,在我国你要在某个地方盖房子,不把现场的污染物拿走心理就不高兴,而国外则直接在上面盖一个学校,下面十几年还在修复。这种现象在欧洲很正常,但在我国就很难实现。土壤修复技术决策中纠正这种偏差可能会加快土壤修复速度。
总之,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决策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管理和决策层需要注意,土壤修复的决策结果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因素的影响,存在东西方差异和区域性差异,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消除决策过程中的偏差,推动我国土壤修复的精细化发展。
原标题:李发生:立足国情 扎根文化 土壤修复技术因地制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