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明确以大中城市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萌发阶段,多数试点项目为城市搬迁厂区的场地污染治理,涉及面窄,土壤修复更具市场潜力的其他领域并未有效拓展。由于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的土壤修复公司还比较少,修复设备、修复技术欠缺,但这也说明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投资机会大。专家指出,土壤修复是继大气、水体治理后又一大民生工程。
“土十条”催生土壤修复业
近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简称蓝皮书)。蓝皮书中指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刚刚起步,发展较慢,还远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与先行国家和地区比总体差距很大,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需海量资金作为支撑。土壤污染这一公众话题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随着耕地土壤问题的逐渐显现,土壤酸化、有机质短缺和重金属污染等都在阻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修复工程”在今年第一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土壤防治工作已箭在弦上。全国共18亿亩的农田,约19.4%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即3.492亿亩。预计每年土壤修复消费将达千亿元,总体市场超过万亿元,与土壤修复相关产业及延伸产业市场更是高达数十万亿元。
解铃还须系铃人
去年,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和《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用“三大、三低、三多”描述了目前我国耕地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污染现状。具体来讲,“三大”是指,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三低”指耕地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三多”是指,重金属累积多、农药残留多、污染来源多。
近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方位地阐述了我国目前土壤所遇到的污染问题。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披露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据公告调查的结果,目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2.3%、1.5%和1.1%。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根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全国仅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面积就在5000万亩。全国耕地土壤面积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不断出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已开始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点。
土壤修复面临三座大山
首先,资金问题无疑是第一大瓶颈。目前土壤修复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通过市场融资的项目比较少,资金成为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阻碍。环境保护部7月2日透露,中央财政近日下达专项资金约28亿元人民币,用于重点支持30个地市加快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事实上,2010年起,中央财政已设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此前是按照因素法分配到省,项目分散,资金额度小,效益不明显。2015年,财政部、环保部以区域整体绩效为导向,采用竞争性申报和评审方式,择优支持一批重点区域开展治理工作。
据统计显示,2013年各地启动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总计42个,这些项目中涉及资金总量亿元以上的仅2个,大多数项目为中小型规模。同时,已披露的16个项目总计涉及资金量约为6亿元,且示范项目资金来源几乎全为政府专项补贴资金,足显融资渠道的单一。而且,由于各地财力情况不尽相同,在有些财力较差的地区,土壤修复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以至于修复业对政府工程望而生畏。
其次,法律法规问题不可忽视。黄道友说:“土壤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也是土壤修复的必经之路。由于废水、废渣的处理、农业投入品的乱用、滥用等多个问题都将影响土壤修复的效果,因此法律法规对其污染的截留作用,将对于土壤修复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大有裨益。‘土十条’的出台,有望给土壤修复业保驾护航。”
再次,技术问题是制约土壤修复业发展的难点。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污染程度都不尽相同,土壤污染的检测和治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土壤修复亟须突破技术瓶颈。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相对于已有商业化操作的工业场地污染修复,农村耕地污染修复尚以调查和开发技术为主,未进入规模化修复阶段,迫切需要成熟的修复技术支撑。
此外,用生石灰调理土壤、海泡石吸附等办法,虽然有一定效果、成本低,但不能常年使用,关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国家也日益重视,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尚处于起步初期,未来空间巨大。
业界观点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现代工业加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修复已经和正在破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解决的课题,而土壤修复是重中之重。我国必须科学推进农田土壤修复工作,以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受威胁。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土壤修复必须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全社会合作。在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方面,湖南省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8月5日,总投资达595亿元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在湖南全面启动,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截至目前,湖南多地的土壤修复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对种植农产品的土壤进行环保认证,给粮食、果蔬戴上“土地身份证”,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揭雨成:土壤修复炙手可热,而市场不规范、资金缺乏、技术不成熟却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拦路虎。国家应该在开展典型地区典型修复的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基础上,通过探索各类型的土壤修复经验,制定较为完善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有计划、分步骤、科学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原标题:【头条】土壤修复:怎样分享万亿“大蛋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