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11日,由E20环境平台主办,桑德承办的“‘污泥联盟系列活动’之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技术鉴定会”在湖北咸宁成功举行。业内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了活动,并对桑德集团研发的污泥电渗透高压干化技术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目前我国污泥领域存在的问题、产业链分析等作出精彩发言。以下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凯军有关我国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产业链瓶颈的分析和思考。(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污泥处置处理的话题热度至少已经持续五年以上,我今天讲一讲污泥处理处置产业链问题。今年颁发的“水十条”等政策对我国污泥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先从政策方面看一下污泥产业的现状和国家对此的要求。
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不如人意,新近政策进一步明晰要求
截止2010年,我们国家各省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非常低,平均为25.1%。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北京市污泥情况很严重,泥都出不了厂,中央连着两三个批示,下了严令要上污泥处理。说明污泥问题很热,亟待解决。
2015年,国家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下同),分为九个重点整治方面,将污泥处理提到了与污水处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同时,对污泥处理处置提出明确要求,要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下半年落实到部门分解任务后,将会对污泥处理处置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水十条”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污泥处理处置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污泥处理处置;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收费政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重点支持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三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修订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洋等环境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污泥处理处置、农田退水等污染物排放标准。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污泥处理目标明确,污泥市场有望加大发展。我国或将适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并扩大排污收费范围,将污泥处理处置纳入污水处理成本。未来五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360亿。
各界对技术路线的认知存在分歧,其实可以消弭
目前,我们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为“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大体来说,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和业界有一个对技术优先序的统一认识:厌氧消化后污泥泥质达到限制性土地利用标准时,优先考虑采用;调研土地资源状况,优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不具备土地利用条件时,考虑采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处置方式;无法土地利用且不具备焚烧和建材利用条件时,采用填埋处置。
但是专家、业界有不同声音,主要是认为我们国家工业废水混杂,污泥重金属含量高,土地利用安全性问题比较大,还有占地面积大,臭气问题严重等等,最根本的观点是核心技术不行,现有的主要的四种技术路线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以厌氧消化为主的技术路线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核心设备采用进口,投资较大;运行复杂,需要专业操作人员;我国污泥含砂量高,有机质低,造成产气率低,运行不理想;产生的甲烷为易燃气体,消防安全等级及管理要求高……
2. 以污泥好氧发酵为主的技术路线
好氧发酵——土地利用技术中,工业污泥与生活污泥混合造成重金属偏高,土地利用的安全性问题;占地面积大;工程标准化程度低;臭气污染问题严重;技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高;需要大量辅料;产品的安全性及缺乏销路……
3. 以热处理为主的两条技术路线
污泥焚烧技术重金属、二噁英污染严重;缺乏污泥焚烧污染排放标准;限制一次能源——煤作为辅助燃料;会产生飞灰等危险废物,飞灰及残渣仍需进一步处理处置;混烧、掺烧成为淘汰企业转型的保护伞……
4. 以高干脱水-建材利用为主的技术路线
污泥高干脱水技术因投加大量化学药剂,导致减容不减量;且药剂对后续污泥焚烧、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等产物影响;是临时性、应急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
我个人的观点是目前采用的高干脱水工艺,投加大量药剂未达到减量效果,且未与后续处置相结合,将阻碍污泥处理技术发展,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有关污泥处置处理的众多声音导致外界有部分人认为我们没有合适的技术路线,没办法选择。我的观点是技术路线其实是非常明确的,这四种技术路线都是国内外证明可行的技术路线,但是目前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如果能做到因地制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这四种技术路线都是目前可行的。而且业界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比如,这次鉴定的桑德的技术将“电渗透”与“板框压滤”进行耦合,投资和节能效果明显,这种技术组合就具有创新性。另外还不需要加药系统,减少了占地,也为污泥后续处理处置和利用提供了泥质保障。
希望产业界能够打通产业链
作为企业,不管政府和舆论如何,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
具体到高干脱水来看。实际上和一个技术标准标准相关,当时填埋场的技术标准是含水率50%,所以高干脱水开始孕育。后来,环保部又发了通知,运出厂的含水率低于60%,跟随着生态城市的评比热潮,高干脱水技术开始蜂拥而上。我不反对高干脱水技术,如果高干脱水的市场来了,作为公司就要赶快调整自己的战略。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要看脱水之后的出路——植酸、路基、填满、水泥、农用,而且用户对象也不一样,非常复杂。在高干脱水技术和设备打开之后,想成为一条技术路线,必然要考虑后续的产业链,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是目前大部分公司所欠缺的。
同样,污泥堆肥也一样。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污泥堆肥的问题,已经基本实现了工程大型化、设备国产化、控制智能化和污泥高效稳定化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完成了污泥好氧堆肥工艺的开发,同时,人们关注臭气污染等环境影响在技术上也得到解决。在政策方面,国家技术政策对污泥土地利用也是利好的。
但是,每公顷土地污泥堆肥产品的全成本还是很高的,至少购置成本是高过化肥的。所以,不考虑、不打通全产业链,单纯的生产污泥有机肥是没有出路的。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创新的思维和行动需要程序的需求,也就是产业链的需求。以堆肥为例,要考虑全产业链,包括储存、中转、物流和销售。降低有机肥投入成本,保持养分优势,生产有机-无机高效复合肥,既缩减肥料体积,减轻运输和施用的负担,又兼顾缓释和速效特点,是打通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实现肥效、运输、施用总成本最小化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土地利用。
打通产业链的过程实际是我们自己运作产业链的过程。环保行业的发展是要借力其他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打通污泥处置处理的全产业链,我们类比一个案例:
某养殖公司为猪提供含有益生菌的生物饲料,利用发酵床技术处理粪尿,更换发酵床垫料加工成有机肥,作为公司茶园和蔬菜大棚生产肥料,从而形成饲料加工技术、生态养猪技术、有机肥料加工技术、有机作物种植技术的技术体系,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养猪核心技术,通过生态技术链、循环产业链,实现区域内物流和能量循环,形成资源充分利用和转化的循环产业模式。
公司在运营中,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引进良种猪,繁育猪仔,与农户建立合作社式养殖模式,将猪仔销售给合作社农户饲养,育肥猪长成后再进行回收,既解决了公司养殖面积少的困难,又带动了当地农户一起致富。实行农业合作社模式:实行“四统一保”支农惠农措施,即:统一供猪、统一供饲料、统一供兽药、统一提供包括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服务。猪仔养大后公司保证按照规定价格回收。同时,利用小额贷款机制:鼓励农民个体经营集体致富,合作社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
整个猪场大概两千多头猪,投资可能不到一千万,但是它的销售收入包括出售猪、饲料、垫料、茶叶最后能达到1.1亿元。如果城市污水要达到这样的销售收入的话,大概要投资一个30W吨到50W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果BOT投资大概需要6—10亿资金,建设周期超过两年,还需要超多的技术人员配备。这就是产业链的优势,就是需要环保整合其他资源的优势。
产业链的分析不同阶段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但是希望污泥处置处理企业能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打通产业链,共建生态型的合作模式。
原标题:王凯军:模式为王的时代 如何打通污泥全产业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