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工修复)副总经理李书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方面,随着新环保法今年起实施,以及一系列导则的颁布和期待之中的土十条;另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排查潜在污染源是未来重点,建议摸清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企业> 正文

北京建工修复:多方利好促修复产业大发展

2015-07-14 09:42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徐卫星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工修复”)副总经理李书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方面,随着新环保法今年起实施,以及一系列导则的颁布和期待之中的“土十条”;另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

排查潜在污染源是未来重点,建议摸清底数,建立污染场地清单登记制度

步入2015年,李书鹏明显感觉环境修复项目的签约数量较往年多了起来。“除已开展的浙江省宁波工业场地再开发项目等,目前6月手头还有几个项目在招投标。” 李书鹏说,从他接触的项目中,大多污染场地的修复还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费用,资金来源是土壤修复产业的瓶颈问题。

作为资金渠道的探索,目前,建工修复依托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房地产业务板块,与地产商组建基金专用于污染地块的治理开发。

“类似于国外棕地开发的模式,用较低的价格购入尚需修复的污染地块,修复后再利用土地升值及后续开发的价值弥补前端投入。”李书鹏介绍,建工修复正在南方一些地区尝试推动这一商业模式,不过,现阶段也面临一定的政策障碍。

“现行法规要求净地出让,因此土地需完成修复后方能进入市场进行招拍挂。”他指出,资金模式仍有待探索。针对受热议的PPP模式,李书鹏认为目前还看不到一个较稳定的回报机制,因此在土壤修复领域是否可推行还存疑问。

“随着今后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包括正在制定的《土壤法》以及正在修订的《土壤质量标准》,以后的发展趋势将从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变,推动现有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排查潜在污染源是未来重点。因此,国家现在需要做的是摸清底数,建立污染场地清单登记制度。”李书鹏透露,建工修复已成立专门部门针对企业开展潜在污染场地的调查和风险评价,帮助防控污染。

未来看好农田、地下水修复市场,资金问题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解决

“2007年修复行业发展至今,工业场地修复虽然占主要部分,但随后农田、地下水的修复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李书鹏认为,农田、地下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涉及面更广,未来持续看好这两个领域的市场空间。不过,当务之急仍要解决资金问题。

“针对农田、地下水污染的修复, 由于污染者更难追溯,个人观点还是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与工业场地高投入短周期的修复方式截然不同,农田、地下水可以用相对温和、周期长的技术方案,降低单位处理成本。”李书鹏建议,针对农田污染修复的资金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土地流转承包实现规模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近期,建工修复上市招股说明书已经披露,根据安排预计将在年底国内主板上市。李书鹏认为,企业上市或者多形式融资对于目前行业普遍资金占用大、缺乏资金来源的现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有助于企业未来开展更多项目。

“目前来看,我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美国从1984年开启,现在每年仍有约200亿美元的修复市场,因此,未来的市场是持续发展的。”李书鹏笑称,做到退休应该也做不完。

原标题:多方利好促修复产业大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