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专版推出三期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编辑部也收到来自各方读者的反馈。不少读者提出了自己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有很多读者表示想系统了解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此,记者专访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王以枫,一同探讨了建筑垃圾当前存在的现状、危害,以及解决方式。
垃圾围城建筑垃圾处置现状不容乐观
记者:工业和建筑业产生的垃圾正以每天数以万吨计的速度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垃圾围城”“雾霾笼罩”的困扰和伤害。我国建筑垃圾主要来源是什么?
王以枫:现在,我国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建筑寿命到期的建筑。1970~1980年代,我国建造房屋采用的基础材料主要是烧制而成的红砖,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红砖只有30~50年左右的寿命,同时限制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国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房屋寿命基本到期,很多危房必须拆除。
第二,来源于城市建设。规划新城,城中村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房屋装修等都是城市建设的方式,无一例外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从北京市拆除违章建筑来说,2009年以后,北京市在规划国土方面管理更加严格,而北京郊区有些市民在此方面意识比较薄弱,仍继续违章建房,所以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昌平区、通州区、顺义区每年都会拆掉上百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经测算每百万平方米约产生0.8~1.3百万吨建筑垃圾,其产生的危害不言而喻。从房屋自身结构来说,现在被拆除的房子大多是二十年前的老房,这些房屋大多以砖结构为主,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能达到70%~80%。从城市装修方面来说,建设新城、老房改造、二手房买卖等都会进行装修或者二次装修,由此也会产生大量的装修建筑垃圾。
记者:我国每年产生如此之多的建筑垃圾,您能具体说说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置现状?
王以枫:我国现阶段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很单一,95%左右的建筑垃圾采用的是填埋、堆放的方式,只有5%经过了简单处理,例如破碎后多数做成再生砖或者是用作铺路的填充材料等。
其实20多年前,我国的一些建材实验室以及建材专家便开始研究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法,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处理成本高昂,再加上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够,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程度至今还处于落后水平。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建筑垃圾处置基本以填埋为主,每年政府有关部门会指定20~30个填埋场作为建筑垃圾的定点处置场所。
随着相关部门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现在建筑垃圾的处置也开始慢慢规范,但我国在建筑垃圾监管方面力度不够,导致仍存在乱丢乱倒的现象。
从政策上来讲,北京市城市管理政策体系很完整,排放单位在排放之前必须报批,对于不同的排放主体、排放材料也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置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和监督环节存在问题,执行不到位。我们曾做过调查,有些工地离建筑垃圾处置场比较远,运输成本高,因此他们不愿将建筑垃圾送到定点单位处置,而是随意丢弃在路边、干涸的河道等地点。而且这种乱倒的现象基本发生在凌晨,此时监管人员较少,加上运输人员往往逃避,所以很难管理。还有一种情况,在某些监管力度较弱的地方,垃圾的产生者直接将建筑垃圾堆放在路边或者隔离绿化带上,简单地在上方铺上一层薄土后便种植植物,在短期内这些植物尚且能生长,但是时间一长,建筑垃圾又显现出来。垃圾处置在首都北京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其他地方的处置情况更不容乐观。
十面埋伏建筑垃圾危害不容忽视
记者:80%以上的建筑垃圾是废混凝土、废砖瓦、废旧装修材料、扬尘物等建筑材料。您觉得建筑垃圾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方面?
王以枫:一是侵占土地,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一般来说,城市人均面积非常紧张,建筑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城市空间,有的甚至侵占道路、河道,为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垃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和景观。
二是污染水体。建筑垃圾长时间堆放后经雨水渗透浸淋,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的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石膏中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废金属料中的大量重金属离子溶出,随着雨水流入周边水域或地下管道,对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比如在甘肃靠近黄河的某区域,因为当地没有建筑垃圾填埋场,垃圾的产生者索性就把建筑垃圾倾倒在黄河边。大量建筑垃圾直接沿着岸边倾倒,一些地方堆砌的建筑垃圾有1米多高,部分河边柳树半个树身被建筑垃圾直接掩埋,有些甚至被推倒。这样的景象可谓触目惊心。这种恶劣的行为肯定会对黄河水质产生影响。同时,对下游市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三是污染大气。目前,堆放的建筑垃圾会随风产生较多扬尘,增加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部分建筑垃圾清运车辆不按规定密闭运输;而且某些建筑工地出入口路面未进行硬化,也没配备冲洗轮胎的设备;建筑物拆除过程中未进行有效防尘处理等。这些行为产生的粉尘被人体长期吸入后,会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多处扬尘会导致雾霾天气,极大影响了PM2.5指数。此外,建筑垃圾携带的病菌还会传播疾病,形成生物污染等。
四是对建筑质量和人们生活形成潜在危害。
举例来说,现在北京市北部某大型社区是建立在建筑垃圾填埋场上的,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危害,但这种危害却始终潜伏,也许会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显现,轻则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影响,重则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如果对其进行处理,就要把建筑垃圾重新挖出,目前台湾和韩国都在采取这种方式,但实践起来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还需对其进行二次处理,增加处理成本。这也给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产业一个警示,简单填埋终究不是处置建筑垃圾的有利途径。
内修外治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并非难事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当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呢?
王以枫:首先,我们应该勤修“内功”,不断研发升级我国建筑垃圾处置工艺和装备。
正如之前所说,二十多年前,我国有很多建材专家和实验机构开始研究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处置工艺、技术装备等。但由于只有实验,没有实践,导致成本过高,而且工艺也达不到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置要求,致使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致无法形成规模,形成产业。所以要想解决我国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就必须要有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置工艺系统,并且随着建筑垃圾情况的不断改变进行升级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相结合,各自做好分内事,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力量,这样一来建筑垃圾的问题解决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前期需要政府多引导,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通过行政手段把建筑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厂,落实税收、补贴等政策支持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更好发展。建厂的时候政府要在土地、规划等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要做好后期的监督;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力量,要坚持创新产品及设备工艺,发现产品不同的用途,要研究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做到最好,怎样最快降低成本,将最好的产品投放市场。
最后,应当唤起社会大众对建筑垃圾进行关注,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做好垃圾分类。同时从建筑设计和新材料方面考虑增加建筑物寿命,做到建筑垃圾减量化。
生活中,许多人对建筑垃圾是不了解、不关心,甚至眼不见为净。他们认为建筑垃圾与他们无关,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则不然,建筑垃圾一旦产生又不能被合理处置,带来的危害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能通过宣传让人们明白这点,相信很多人就会愿意为此而奔走,也有很多人会将垃圾运到有资质的垃圾处理点,避免乱倒乱卸。这对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境很有帮助。
国外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比国内要少很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外建筑寿命长。而国外建筑寿命长,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初期设计和建造时的认真、细致,更因为他们不喜欢拆除房屋。像英国,许多人甚至认为房子越老越好,越有居住的价值;同样,即便是拆除,也更崇尚于回归自然。而我国,经常是建好只有一二十年的楼房就被拆除,许多开发商把拆旧建新作为土地增值的办法,大家对此也是习以为常。所以,有必要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以此减少建筑垃圾的产量。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分类意识还不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经常混合在一起。国际上有个公认的原则,垃圾分得越精细价值越高。如果能通过宣传引导,将垃圾分类,不论是建筑垃圾还是生活垃圾都能被更好的处置利用,也都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多一份价值,少一份污染。
同期声
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置,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城市应鼓励建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应达到60%以上。通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后不再新设建筑垃圾填埋场,并根据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情况,逐步关闭原有填埋场。
建筑垃圾填埋不仅包围了我们的家园,还污染了宝贵的土壤和地下水资源。为了我们的环境和子孙,请您把建筑拆除交给那些循环利用的企业处理。
知名企业家陈光标
建筑垃圾首先是存量处置问题,其次是我国在70年代以及之前建造的建筑物到了拆旧重建期,于是产生更多的建筑垃圾。只有像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下文调查全国市政污泥那般,摸清存量,并限期处置,同时对于部分存量大、资金短缺地区予以财政补贴,推出一批PPP工程包,彻底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今后建筑垃圾的增量才有了去处。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高级专家曲睿晶
我们学校附近老房区最近在进行拆迁,马路边遗留了大量建筑垃圾,也没有垃圾车来拖运,长时间滞留在道路边的建筑垃圾严重阻碍了交通,同时也污染了空气,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希望运输部门能及时将建筑垃圾清理干净。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生邓超
长沙近几年修地铁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其中主要是废弃混凝土,我认为严重影响长沙空气质量,同时有些建筑垃圾倒入了湘江中,污染了水源。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力度,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建筑垃圾,使其变废为宝。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何黔
原标题:警惕随处可见的“隐形杀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