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城市水体黑臭现象依然存在,成为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十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公众关注和政策加码双重施压,向黑臭水体宣战已刻不容缓。《水工业市场》杂志6月刊专题约请了专业人士,就目前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要完成“水十条”提出的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下一步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 熊跃辉:建立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先截污后修复,以综合手段治理;改善生态条件,让水流动起来;构建岸边绿化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一、建立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是改善水体的溶解氧状态,使水体由低氧/厌氧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好氧状态。国家重大水专项相关研究成果,建议以溶解氧为核心,建立包括臭阈值、透明度、色度等4项指标黑臭水体评价体系。
二、先截污后修复,综合手段治理黑臭水体。在流域尺度上采取污染源治理等截污措施,能够大幅度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是消除黑臭问题的首要举措。同时将河岸带修复、人工充氧等河道内工程措施作为污染负荷削减的重要补充手段,进一步降低污染水平。在河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的基础上,通过水生生物的恢复,逐步实现河流生态修复,达到消除黑臭的目的。
三、改善生态条件,让水流动起来。我国大多数城镇河流水深为1-3m,在一般条件下,大气氧可以穿透上覆水体到达河流沉积物表层。然而,由于排污加剧,水体表面形成缺氧跃变层。一般情况下,维持河流水体流速0.4-1.0m3/s,就可以打破溶氧跃变层形成的理化条件,使得水土界面层的溶氧维持在3mg/L以上,可以有效控制水体底质污染。流水不腐,是缓减甚至基本消除河流黑臭的关键因素。
四、构建岸边绿化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彻底清除沿河垃圾,严格控制污染源直排,对岸边带进行绿化改造,恢复其自然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任南琪: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必须将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统筹考虑,实现对水的全生命周期的控制。
延伸阅读:
治理黑臭水体何处发力?(上)
治理黑臭水体何处发力?(中)
要改善城市水环境,单纯依靠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难以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综合环境效应甚至可能随之恶化。我认为实现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于开源节流与废水资源化。开源节流是根本,目前我们可以做到。资源化则是未来的发展出路,要将污水和污染物分别作为水资源和能源作为未来水处理工程的主导方向。将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统筹考虑,做到对水的全生命周期的控制。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公众,所以城市水系统应该建立物联网这样一个概念,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水体修复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组合应用。另外,对于这样一个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政府主导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管理委员会,并且推动形成部门合力。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吴舜泽:摸清城市黑臭水体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然后一河一策地去开展工作。
各地方政府应首先做好排查,摸清城市黑臭水体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然后一河一策地去做一些工作,引导老百姓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建立以老百姓感官为重点的考核评判体系。在技术路径上,应该遵循截污优先、治理为本、开源节流、生态恢复、系统治理的原则。截污是根本;把管网建设好,做好污水处理,是关键;再做好开源节流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城镇黑臭水体的治理涉及到治和管两方面,治好以后管理不到位也会反弹。所以要强力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研究员 王之晖:黑臭水体的消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黑臭水体修复的系统设计方案。
黑臭水体的消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地水体黑臭的原因进行排查,根据地域差异、污染现状,通过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分析和耦合技术研究,从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健康安全出发,按照人水和谐和水健康循环的治理理念,从污染物治理、河流水体、护岸护堤入手,构建黑臭水体修复的技术体系,并体现物质相容性、结构多样性、生态经济、和谐开放性的原则,建立黑臭水体修复的系统设计方案。
具体而言,黑臭水体修复的技术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是其修复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污染物产生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并通过截污对产生点源、面源以及隐形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二是水体修复技术。在“截污、控污”的基础上,对污染严重的水体通过进一步实施水质改善技术和生境修复技术,逐步恢复水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功能,加速改善河流水体水质;三是流域河道治理技术。从恢复河道联通性、渗透性、维持生境需水量、调蓄雨洪入手,通过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雨洪调蓄技术以及基底修复技术,逐步恢复水体的防洪排涝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延伸阅读:
治理黑臭水体何处发力?(上)
治理黑臭水体何处发力?(中)
原标题:治理黑臭水体何处发力?(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