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仁化董塘镇新建污水处理厂整体完工正在进行调试,不日即可投入运行;长江镇墟镇生活污水经由新铺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实现无害化排放日前,笔者在仁化县采访时了解到,借助BOT特许经营模式和BT模式,仁化县有效破解中心镇污水处理难题,中心镇生活污水直流入田入河的历史也将终结。董塘镇污水处理厂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报道> 正文

广东仁化运用BOT、BT模式破解中心镇污水处理难题

2015-05-18 14:25 来源: 仁化县人民政府 作者: 肖惠姬

广东仁化董塘镇新建污水处理厂整体完工正在进行调试,不日即可投入运行;长江镇墟镇生活污水经由新铺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实现无害化排放……日前,笔者在仁化县采访时了解到,借助BOT特许经营模式和BT模式,仁化县有效破解中心镇污水处理难题,中心镇生活污水直流入田入河的历史也将终结。

董塘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

直面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根据韶关市“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的有关规定,董塘、长江两镇被确定为中心镇。近年来,随着中心镇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活污水量也在增加,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的不完善。长期以来,董塘、长江2镇3余万居民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便就近直接排入河流或者田地,导致区域河涌水质不断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污水直排会对受纳水体造成较大的污染,散发的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董塘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污水处理不仅关乎一镇的形象,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江镇党委委员庞国雄说。为了保护镇内自然水体不受污染,加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旅游环境和镇区居民生活环境,仁化县把建设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当作重要民生实事来办,并于去年正式启动建设。

运用BOT模式破解融资难题

“污水处理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实事,但单靠镇有限的财力也难以做成。运用BOT、BT模式来建,引用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能有效破解资金难题。”董塘镇党委委员刘志坚介绍说,该镇污水处理厂运用BOT特许经营模式来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公司签订协议,由企业主要投资建设并运行30年。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每年支付污水处理费给企业助其收回成本。30年后污水处理厂无偿交还给政府。排污管网运用BT模式建设,由企业承建,完工后政府验收合格后再分期支付建设费用购回。“总投资1600万元的工程,政府只要筹集到350万就可以建成。这也是我镇首次运用BOT和BT模式来建公共基础设施。”刘志坚补充道。

据了解,仁化县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不但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效率,也大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运行后惠及3万余群众

目前,长江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办公用房已建好,污水处理设备已安装调试好,可正常排污。“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1500吨,惠及辖区1.4万墟镇居民。”庞国雄说。

在董塘镇污水处理厂,笔者看到55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上,美丽的美人蕉迎风开放,花叶芦荻蕉在水中抽叶吐绿,在青山的映衬下,格外养眼。据该镇污水处理项目经理李小伟介绍,项目采用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工艺,污水流经提升间过滤垃圾进入生化池,采用水解酸化工艺进行预处理,随后进入一级人工湿地、氧化塘以及二级人工湿地,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在过程中被降解吸收,最后污水净化,经出水间达标排放。

刘志坚告诉笔者,“项目配套管网和设施按远期2020年污水量设计,设计日处理量3000吨。目前日处理污水一般在2000吨左右,服务1.8万人。”

原标题:仁化运用BOT、BT模式破解中心镇污水处理难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