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近,海绵城市成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海绵城市又将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评论> 正文

海绵城市成热词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2015-05-12 08:37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亢舒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最近,海绵城市成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海绵城市又将如何实现?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如果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很多道路中间绿化带,是高于地面用水泥砖块铺装的一个狭长地带,仅仅树根周围露出一小圈土。种植在这种绿化带中的树,靠自然的雨水往往“喝不饱”,还要靠人工浇灌。

还有,如今的很多生活小区,出于景观设计和快速排走雨水等考虑,建了很多凸起式的缓坡绿地,每当降雨来袭,雨水顺势流到平地下面敷设的下水道。

也许这样的状况你已经司空见惯,但实际上,上述的两个案例从维持城市水生态的角度,并不是优质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修正这类做法。

当前,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窘境。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水泥地等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那些凸起的小区绿地景观,也没有最大程度留住雨水。城市的雨水来了,只能迅速排走,各个区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加内涝的风险。因为没有留下雨水,当雨季过去,又面临缺水。“逢雨即涝,雨后即旱”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状况。

“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条件下,70%以上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不超过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如今,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硬化,7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生态的本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水生态遭到破坏,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中的空气干燥,城市河湖水系减少,仅存的河湖水水质变差甚至黑臭。过去我们熟悉的“树吊子”、蛐蛐在城市中早已难觅踪迹——生物多样性遭到的破坏也与水生态的恶化不无关系。

每逢雨季,网友们“来我的城市看海”调侃背后,是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仅2008年至2010年就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

城市水生态亟待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呼之欲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

硬质的水泥路面固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整洁的城市景观,但过于重视“整洁”而忽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建设理念到了该改进的时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破坏的也应当尽可能修复,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延伸阅读:

【组图】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海绵城市是系统工程

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章林伟特别提到,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雨洪利用、排水防涝以及河流整治,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为目标。

湖南省常德市对穿紫河的生态治理正是以“海绵体”的建设为依托。经过调蓄池沉淀、杂物隔离,部分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配水渠,配水渠采用溢流的方式把来水均匀分配到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垂直潜流式生态滤池。“这样的模式让初期雨水得到处理,减少了穿紫河入污量,净化了河水水质,充分利用自然雨水补充内河水量。”常德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常德市对穿紫河的治理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具体实施?章林伟说,“渗、滞、蓄、净、用、排”这“6字箴言”,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章林伟解释道,“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排”,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在国内已有的建设经验中,深圳光明新区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下凹绿地、透水道路等措施,最终实现了年径流控制率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不低于40%的目标。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通过建设龙形水系、绿地、透水铺装、地下集水池、蓄洪涵、渗滤、收集管网等,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2011年6月23日的暴雨(超过20年一遇标准),地面没有出现积水。雨后蓄洪涵水深1.3米,蓄水容量约为4700立方米,水质清澈,就近用于奥运水系补水。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在防涝减污方面有明显成效,它还会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也为更多的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依托水生态的恢复和完善,可以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很多设施可以跟公众休闲、健身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创造优美的亲水环境。

理念和方式创新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效应,中央财政给予了支持。经过评审,2015年确定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作为试点。据介绍,未来3年时间里,平均每个试点城市每年将获得约4亿元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中央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有力地撬动地方和吸引社会资金。

章林伟说,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理念和方式的创新,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和统筹建设得以实现。

延伸阅读:

【组图】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他认为,降低雨水的产汇流(形成地表径流并汇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要通过建设周边绿地、调蓄池等具有蓄积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体”削减产汇流。比如,道路中间的绿化带建成下凹的,收集经过净化的道路上的雨水,小区中高于地面的草地改为下凹的草地绿化带,能够使雨水自然地渗透到泥土中,而不是形成地面雨水径流。

章林伟还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产业创新作为支撑,一些新型的渗透材料可以应用其中。此外,还应该以投融资机制创新为依托,应该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将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因此,特别强调规划的管控和引领作用。城市总体规划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协调到相关专项规划中予以实施。

章林伟说,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重要指标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个指标考量年总降雨量中有多少比例的水通过下渗减排和收集回用等措施被控制,它是评价海绵城市“吸水”能力的重要指标,指一个合格的海绵城市,应该让多少雨水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而不是让其白白流走。

链接:南宁加速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本报讯记者周骁骏童政报道:广西南宁市多年来持之以恒打造“绿城”和“水城”,并将把海绵城市建设列为2015年度工作重点之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必将全面丰富和提升南宁‘山水城市’的品质和内涵。”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说。

据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对南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检验,也为南宁加快改变传统排水理念、改进排水防涝措施和方法、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将有助于解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雨涝灾害等问题,减少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增强地区自然生态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为解决南宁水问题提供新思路,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将引领南宁未来城市治水的新方向——推进由灾害管理向资源化、生态化管理转变,引导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现单一手段向全过程管理、综合措施应用的飞跃。

南宁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宁市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以及近年来开展的治水规划和内河补水、湖塘清淤、河道拓宽、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实践,都为海绵城市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标题:海绵城市成热词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