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硝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火电厂应用的脱硝手段有3种:低氮燃烧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目前,我国已有10多家环保工程公司分别引进了美国B&W公司和燃料技术公司、德国鲁奇和FBE公司、日本三菱和日立公司、意大利TKC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的烟气脱硝技术。其中,国内企业除浙江能源采用SNCR脱硝技术之外,其余均采用SCR脱硝技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烟气脱硝技术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初步应用阶段。在大干快上的背景下,承担脱硝工程建设的企业如果一味赶工期,没有时间回顾工程,将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提高、再创新,企业缺少成长周期,这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是不利的。此外,脱硝技术的重复引进不仅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也加剧了脱硝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同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SCR脱硝催化剂造价昂贵
SCR脱硝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寿命等直接决定烟气脱硝系统的效率,是SCR脱硝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催化剂是烟气脱硝的核心物质,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烟气脱硝率的高低。长期以来,技术和工艺都属上乘的进口催化剂占领了国内市场。
由于缺乏SCR催化剂的自主技术,国内催化剂企业只能选择与外资合作,脱硝催化剂的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催化剂的价格昂贵,每立方米的标价约为5万元,一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需要600立方米左右的催化剂,约占整个脱硝工程造价的40%。此外,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较短,一般3年左右就需要更换,更换后催化剂的再生技术尚需探索,一台60万千瓦机组每年更换催化剂的费用高达1000万元。
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都采用SCR技术,催化剂就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3月7日,媒体报道我国脱硝催化剂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江苏东大热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和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完成的“凹凸棒土基脱硝催化剂”科技成果6日在京通过专家鉴定。测试表明,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符合国内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
3、技术规范体系缺乏协调性
目前,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硝产业刚刚起步,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正在制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根据不同技术引进方采用不同的国外标准建设,使得目前SCR工程的设计、设备、调试、验收都以环保公司的标准为依据;其次是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技术标准或规范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从领域看,脱硝产业涉及环保、电力、机械、化工、建筑等行业;从过程看,涉及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等各个环节,而且与除尘、脱硫紧密联系。如果缺乏系统考虑,难以使标准协调一致,从而容易造成混乱,阻碍火电厂脱硝产业的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脱硝催化剂:脱硝市场“宠儿”
原标题:我国脱硝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