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环保部公布了今年2月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2月份的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比1月份提高了1.9%,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数据好转的不只是今年2月,记者从近日京津冀三省、市均晒出的“治霾成绩单”中了解到2014年PM2.5平均浓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变化不可谓不大。“去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京津冀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上第一次形成各方高度共识,协同防治联防联控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
但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对于京津冀地区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污染治理措施”的方式还是直呼“有些难”。主要问题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为政;污染程度不同,排放无统一标准,排放标准差距大,这些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较大压力。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又为京津冀地区治理污染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很多人提出要大幅度限制燃煤使用,并在京津冀周边不再建设燃煤电厂之时,中德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陶光远提出,德国鲁尔区4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1000万千瓦左右的燃煤电站,每年还可炼2000多万吨钢,可PM2.5浓度只有京津冀地区的1/5。他提出德国鲁尔工业的污染治理和城市转型都是很好的前瞻性教材。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与京津冀地区颇为类似的是鲁尔区人口密度很大,是德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同样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机械制造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全国的40%。到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已成为当时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工业中心。彼时,德国人也不得不忍受雾霾空中飘的生活。如今,鲁尔工业区彻底摆脱雾霾,年均PM2.5在21微克/立方米左右。那么,鲁尔区的治霾的经验是否值得京津冀地区借鉴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以下梳理。
治理手段(1)国际国内立法、欧盟联防联控
8000部法规、643个监测站
德国对于空气质量的管理基于法律层面,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目前德国及各地已出台8000多部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建立起强大的空气监测网络和预警响应机制。德国联邦和各州共设有64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鲁尔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还得益于欧盟的统一环境政策,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主导缔结的《关于远距离跨境大气污染的日内瓦条约》,强调通过各国科技合作与政策协调来控制污染物排放。1988年,鲁尔区80%的发电厂安装了烟气净化设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发电厂在1993年之前全部关闭。
治理手段(2)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投资800亿欧元、第三产业就业人口72%
产业结构调整是德国鲁尔区摆脱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逐步衰退,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外流。对此,鲁尔区及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是发展新兴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及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最终实现了鲁尔区里的众多城市“成功转型”。201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已达72%。投资建设多个工业区经济生态项目,1991年到2001年间120个项目投资达800亿欧元。
治理手段(3)先进技术开发、用技术手段限制排放
2020年汽车排放量限制在95g/km
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工业废气。2008年,欧盟投票通过 《工业排放指令》,2013年指令对于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排放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根据指令,燃煤电厂的运营商必须出示“可行的最佳技术”证明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以此获得继续经营的许可,否则将被关停。同时控制汽车尾气。自2011年1月起,欧洲对部分柴油发动机非道路机械执行新排放标准,为满足限值,柴油发动机必须配备微粒过滤器。此外,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低排污量发动机及尾气净化装置的研发。控制民用采暖排气。对于在冬季用煤取暖,德国规定了取暖用煤中硫的最高含量和所排烟气中的含硫量。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各煤矿公司都生产添加了固硫剂的型煤,有效控制了尘和硫的排放量。德国联邦政府还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近日,欧盟议会拟定自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上限为95克/公里,对企业又是一个挑战。
建议措施(1)探索建立统一的碳市场
统一环保准入门槛,加强排放标准执法。京津冀三地应统一排放标准,形成统一监管。统一执法模式,做好大气联防联控。目前,京津冀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已出台,三地应逐渐统一环保准入门槛。因此,京津冀应建立长效主体机制,共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何建坤副主任提议,碳交易市场对于治理雾霾等污染问题作用非常大,应该探索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碳市场。
建议措施(2)河北应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为了更有效治霾和巩固治霾效果,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1%,河北与京津两地产业层次存在明显差距。北京应把要非首都核心功能分散到周边地区,使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有“退”有“进”,从根本上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专家建议,石家庄应作为商贸大城,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群发展,还可以有效治理雾霾。
建议措施(3)环保创新建设新能源基地
引进科技手段治霾,政府还应保护环保企业的积极性,例如对积极脱硫脱硝的钢铁企业加以补贴,保证其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要注意对中小企业的引导,集中进行生产和排污方面的技术指导。对于环保优先的企业,税收方面要有政策性的优惠待遇。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张北地区万亿级新能源“特区”已经开始规划。
原标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可取鲁尔的“治霾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