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法国作家雨果的这句话,在广东省深圳去年雨季的多起内涝事件中被人反复提起。市审计局近日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尽管本市排水管网运营维护及污水处理情况较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地下管网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现状:30多年修建1.3万公里下水道
去年雨季,我市连续遭受7场大暴雨袭击,部分低洼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内涝。我市下水道建设情况如何?水务部门采取了哪些改造措施?这是很多市民关注的问题。市审计局去年就此进行了专项审计。
根据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移交运营管理的市政排水管网总长度11472公里,其中污水管网4268公里,雨水管网4884公里,雨污合流管网2320公里。此外,原特区外还有1444公里管网未正式移交给运营单位管理。也就是说,建立特区30多年来,我市建成下水道近13000公里。
我市还大力推动落实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全市采取由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企业运营、BOT等投资运营方式,已建成并投入运营30多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污水处理总量达到480万吨/日。
问题一:原特区外管网建设欠账多
审计报告显示,我市水管网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南山区为例,该区现状建筑总量为9024万平方米,随着前海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落地以及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展,该区的建筑总量将达到17517万平方米,较法定图则预测量新增25%,较现状建筑总量几乎翻了一番。因为在土地出让环节未充分兼顾配套排水设施实际建设情况,预期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较大。
原特区内尚且如此,原特区外情况更加严重——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老旧破损严重,管网维修改造政策不明确。2013年全市共发生地面塌陷事故211起,其中因排水管网相关原因产生的地面塌陷占50%。原特区外2013年共发生地面塌陷事故147起,占全市事故的七成。
问题二:污水处理厂总体“吃不饱”
由于管网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市水污染治理设施的使用效率。2013年底已正式投入运营的29家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进水量负荷差异较大,总体负荷仍显不足。统计数字,这29家厂总设计日污水处理量为444万吨,实际日处理量为397万吨,其中三成以上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未达到80%的设计处理量。一些污水处理厂出现实际处理量低于保底水量的情况,需按保底水量支付污水处理费,较实际处理量多支付污水处理费1415万元。
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是,污水处理费欠交情况严重。截至2013年底全市污水处理费欠费合计超过2.8亿元,其中90%以上为大额长期用水中间层欠费用户拖欠。
建议:城市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
针对地下管网建设等问题,10多名市人大代表就曾多次明察暗访,并约谈我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肖幼美代表说,特区一体化已经推进六年多了,每年财政投入都向原特区外倾斜,可是在排水管网建设上,却进展缓慢,说不过去。地下管网建设对一座城市至关重要,拷问政府部门的良心。我们政府投资不能只考虑“面子”,应更多地关注到“里子”。
杨勤代表认为,针对地下管网的欠账,我们要有详细的规划,并拿出解决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不能让欠账越积越多。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我市近期将出台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力争5年内基本做到不出现洪涝情况,10年内建成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
相关:
我市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和数据共享
记者从今年第5期政府公报了解到,深圳将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以全面查清我市地下管线现状建设分布情况,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共享。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根据《深圳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方案》,地下管线普查内容包括现状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普查管线包括城市给水、污水、雨水、暗渠化河道(含箱涵式排洪渠)、再生水、电力、通信等专用管线。
本次普查分为四个阶段,即技术要求制定、地下管线现有数据整合及补充测绘、地下管线隐患排查、信息系统建设及数据入库,工作从2014年12月开始,至2015年12月底前完成。普查工作由各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方参与,分工实施,至2015年12月底前,完成我市地下管线普查,实现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的共建共享,同步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城市规划建设、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基础服务。
原标题:平日里污水处理厂“吃不饱” 暴雨时地下排水管“跑不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