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商品粮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黑龙江省处于东北地区黑土带的核心区域,黑土区总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占东北黑土区的50%。但是,在耀眼的荣光背后,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它目前的真实面貌。连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产”的农作物结构调整、风沙侵蚀的威胁,都让黑龙江引以为荣的“黑土地”日渐减少。初垦时被人们形容为“攥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如今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为此,黑土地保护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纳入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评论> 正文

黑土地载不动“北大仓”?

2015-01-12 13:54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吴殿峰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商品粮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黑龙江省处于东北地区黑土带的核心区域,黑土区总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占东北黑土区的50%。

但是,在耀眼的荣光背后,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它目前的真实面貌。连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产”的农作物结构调整、风沙侵蚀的威胁,都让黑龙江引以为荣的“黑土地”日渐减少。初垦时被人们形容为“攥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如今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

为此,黑土地保护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纳入日程,提出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让黑土地休养生息,同时,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其列入2015年立法议程,据悉,《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条例》初稿已完成,将在2015年正式出台。

黑土层越来越薄

在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村民捧着自己地里的黑土,感叹着黑土已经不太黑。以往村民挖两锹后还有黑土,而现在一锹后露出的就不是黑土而是黄土了,曾经“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而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大开荒中,肥沃的黑土地被54马力的进口拖拉机犁开。土壤专家欣喜地发现,土壤中黑土层厚达80厘米,检测发现,有机质含量高达5%~7%,是黄土地的数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翠霞说:“黑土地在开垦初期,自然黑土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30厘米~70厘米,深的可达100厘米以上,经过多年开垦,一些地方的黑土层已经逐渐变薄,减少到了20厘米~30厘米。”

黑龙江省农委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耕地面积达46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1/3。目前,全省耕层厚度为19.7厘米,与1982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28.8厘米相比减少了9.1厘米。同时,全省土壤养分变化大,比例失衡,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迅速。定点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68%,下降明显,土壤贫钾问题日益突出。

尽管黑土地越来越瘦弱,但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了从251亿吨到1114.1亿吨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但这并不能掩盖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事实。

据黑龙江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黑龙江省粮食总产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以及选用良种、密植、农业科技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增产因素掩盖了耕地质量下降的事实。

“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农民们时常这样形容变硬了的黑土地,以前的土地土壤层较厚,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能留下脚印。现在许多地方土壤板结得厉害,踩上去根本看不到脚印。

保护性耕作恢复土地“体力”

“黑土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1厘米厚的黑土,就需要100年以上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按照目前的流失速度,再过几十年,坡耕地黑土层将被剥蚀殆尽,大片肥沃的良田将变成不毛之地,黑土层将被全部剥蚀,‘北大仓’将退化为不可逆转的‘北大荒’。”黑龙江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赵立峰担忧地说。

曾经黑黝黝、抓一把能捏出油的黑土地如今已疲惫不堪,如何让黑土地在不影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恢复原有“体力”,再现昔日风光成为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黑龙江省提出探索并实施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扩大机械深耕整地面积等措施,黑土地的“体力”逐渐得到了恢复。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在研究制定。

在黑龙江省泰来县,农民惊喜地发现,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竟然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蚯蚓。泰来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2007年开始实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面积目前已发展到20万亩,计划“十二五”末发展到50万亩。据当地农民反映,保护性耕作省水又省事,种地不必像以往那样打垄、三铲四趟,现在基本上就深松、播种、除草、收获4道程序。

2006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泰来县、双城市和龙江县进行保护性耕作实验,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任晓东眼里,保护性耕作就是尽量少动土、少耕地,让土地自己慢慢恢复“体力”。

“重用轻养土地,只一味地向土地要粮食产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保护耕地,也不利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任晓东说,“保护性耕作通过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药剂灭草等机械化技术,最终将达到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风蚀水蚀、延缓地力衰退等目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剥去的土壤必须还回来

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是造成黑土地惨遭破坏的重要因素。

“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 。黑龙江省拟出台的《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无疑将给伤痕累累的黑土地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表示,《条例》将使全省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和实施,加强执法检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东北林业大学环境与资源法学教授周玉华则认为,通过立法还可以形成良性的社会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以宣传和舆论导向让市场和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绿色”和“有机”产品。保护土壤和保护黑土地就能够从中获益,“竭泽而渔”式透支黑土地则将被人唾弃,从而形成保护黑土地的共识。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据介绍,此次即将出台的《条例》等于划了一道红线,《条例》规定,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时,建设单位应当剥离耕作层土壤,按照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指定地点存放,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耕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农药的使用对黑土地来说又是一重创。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有学者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重金属、激素等污染。

此次《条例》明确规定,对违反规定,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危害耕地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产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有产品,并处以每亩使用面积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大规模宣传黑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黑龙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对《条例》充满期待。

原标题:黑土地载不动“北大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