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PM2.5”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大范围频发的雾霾天气,已将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危机、环境公害等社会问题。
雾霾危机事件不仅仅敲响了警钟,而且随着中央政府“铁腕治污”的决心,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迫使政府痛下决心,采取更严厉、更具体的措施并果断的展开行动,去改善公众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新一届政府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的总格局,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目标,给予公众极大的期盼,在这一系列危机和政令之下,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也势必成为“新常态”。
政绩观的转变
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由来已久。
1985年,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中国开始核算GDP,迄今已有近30年历史。然而,伴随着经济腾飞的3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近年来频发的雾霾、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
2014年4月,甘肃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的爆发,政府信息公开滞后遭到公众及媒体的质疑,后来一些官员“不恰当”的言论让社会舆论一度难以平息,也使得民众的悲愤被再次点燃。
2014年9月,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曝光,被中央高层批示后,问题才得以解决,其实在此之前,早有媒体对此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过多次曝光,却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2014年12月初,湖南桃源铝加工项目污染事件发生,再度把公众的神经绷紧,当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地方政府“模糊”的态度再次让人深思。
一次次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虽然主角多数都是企业,但是我们总能看到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要么被企业“绑架”,一起推脱责任,要么信息公开不及时,含糊其辞应付公众,要么和企业一起掩盖事实的真相,阻挠上级部门的调查。
“追根溯源,这些环境污染恶性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和过分看中GDP速度而轻质量的浮躁心情。”深圳市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金周对新华能源表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不应简单以GDP论英雄,并多次强调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半年之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通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宣布改革中国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
中组部负责人在关于《通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未来的干部政绩考核,将从5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考核不能“唯GDP”,不能搞GDP排名,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对此,不少专家给出高度评价。有学者表示,中国官员的“唯GDP”现状必须终结,未来应是经济考核与生态考核等并重。中国需要尽快扭转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必须尽早扭转这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局面。
许金周表示,各级政府应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盲目崇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我国每年产生垃圾10亿吨,而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对于垃圾的处理,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填埋和焚烧发电等方式。但事实告诉我们,垃圾填埋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还会污染大气、地下水和土壤等,最终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而垃圾焚烧发电,则会产生腥臭和二噁英问题。”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刚表示。
事实上,困扰国内环境的不单只有固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威胁。
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表示,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煤炭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汽车密度超过了美国。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了过高密度的能源使用来支撑,这种现象造成的雾霾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不实现节能减排,我国的经济增速将无法维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也表示,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大。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做好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国家的节能环保,对大气的治理非常关键。
“我国规模以上的火电企业达1200多家,钢铁企业超过800家,水泥企业也达到了3818家,但是专业从事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却只有200家左右。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需要一批有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负责人表示,与其他工业企业庞大的规模相比,专业性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我国成长得还不够,需要通过国家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成长,从而为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据新华能源了解,目前国内的能源价格体系,也必须进行改革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对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一位国务院参事向业界呼吁,我国能源价格过低,导致用能企业没有节能的动力,而节能企业的利润也相对较低。造成原因是国家对能源价格进行了巨额补贴,以支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这相当于世界各国都在享用我国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在经济的新常态下,财政是支付不起这种巨额补贴的,我国政府必须提高能源资源的价格。
除此之外,现阶段的环境治理体制,也倍遭业内诟病,制约着国内治污减排工作的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对新华能源表示,“谁污染谁治理”,企业自然是责任主体,但不能仅仅依靠工业企业的自觉性。应当说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企业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处于被动的状态。环境之所以持续恶化,从理念观念的角度看是环境保护曾长期让位于经济发展,使得环境责任弱化淡化,资源环境付出了过重代价。之所以形成如此状况,除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原因是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过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松莹对新华能源表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用制度保护生态,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保护资源环境的治本之策。即将实施的新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制裁。可以预期,随着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实施,及相应制度对工业企业进行的环境责任追究将日趋严格,执行性也会加强。
市场驱动 助力转型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面对市场竞争体制,单纯依赖传统行政性的防控机制来治污减排,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较多的缺陷,国内环境的治理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施需要更多借助市场的手段,引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
南京侨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凤英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还是要靠市场力量来驱动,政府方面要做的主要是制定系统化、长效化的政策,积极培育市场空间,吸引企业自觉加强环保意识和创新,催生企业转型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当前众多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由此形成的市场空间也极具吸引力。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未来5年,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5万亿元。这必将吸引众多企业参与开发节能环保技术,释放巨大的市场创造力,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会议推出三项举措包括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等。
另外,此次会议还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和法治手段,发挥社会力量和科技支撑,围绕结构调整、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和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相关法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这标志着政府治污方式的一种转变,开始逐步采用市场手段来应对环境危机的治理。
北京火德恒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道也表示,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治理环境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对政策法规的有利补充,应该更加具体和细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也认为,应利用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对于环保优先的企业,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待遇,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手段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动力。
随着环保产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也普遍被金融市场看好,一些有先知先觉的保险公司也已开始布局。据新华能源了解,从2007年至今,国内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环责险是以市场手段应对环境污染风险、保障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方式,也是强化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产之后的事中监管的重要机制。环责险作为市场机制,其发展除了环境法治的直接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市场的内生动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环保部门应及时公开投保企业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借助各方面力量形成监管“合力”。
原标题:环境危机倒逼政企转型升级成“新常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