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国内外低碳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中国低碳建设实践中的不足与局限性,指出,国内的低碳发展应建立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进行引导,并丰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促进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低碳”的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本文在回顾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对比国内外低碳发展实践经验,提出相应建议,对我国低碳发展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
1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通过后,CO2排放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焦点。京都议定书通过限制签署国CO2排放量使其排放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将使CO2排放量和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可能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水平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升高,在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发布《世界发展报告》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3年Panayotou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的倒U型关系。随后,学者们如Shafik和Bandyopadhyay、Selden和Song、Cole、List和Gallet、Stern和Common等利用EKC理论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倒U型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多集中在SO2、氮氧化物。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EKC假说用于温室气体排放,CO2排放EKC实证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并通常以人均收入指标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验证了CO2排放和人均收入存在线性、二次和三次(N型)形式的关系。Shafik和Bandyopadhyay、Martin Wagner研究得出人均CO2排放和人均收入为单调递增的线性关系;Huang等通过研究发现比利时、加拿大、希腊、冰岛、日本、荷兰、美国符合碳排放EKC曲线,英国、法国呈线性递减关系,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呈线性递增趋势。Holtz-Eakin和Seldon、Panayotou和Sachs等、Galeotti和Lanza等研究发现人均CO2排放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Moomaw和Unruh、Friedl和Getzner、Martinez-Zarzoso等研究发现两者呈N型关系。
从整体看,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CO2排放EKC存在。Richmond和Kaufmann对20个发达国家(OECD)和16个发展中国家1973~199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OCED国家,收入与人均能耗和(或)碳排放间存在拐点,而非OCED国家则不存在。Galeotti的结论与之类似:OECD国家存在CO2EKC关系,非OECD国家CO2EKC关系是否存在取决于选取的CO2排放量的数据来源。Nasir和Rehman对巴基斯坦1972~2008年碳排放和收入、能耗和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发现:从长期看,碳排放与收入存在二次关系,证实了该国碳排放EKC关系存在[17]。Jalil和Mahmud通过研究中国1975~2005年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收入的关系,发现期间中国碳排放和收入存在EKC关系,研究也表明收入水平和能耗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而在支持CO2排放EKC存在的研究中,人均收入拐点差异很大,从接近8 000美元(1985年价)到超过3 5428美元(1986年价)。
调研也发现,由于选取的样本、时段不同和采用模型的不同,会导致CO2EKC曲线拟合效果和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不同,研究所选的表征CO2排放量的指标不同也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拐点值的差异。
同时有研究表明,在技术进步驱动下碳排放随时间演变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据此,碳排放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见图1。
图1 碳排放的演化过程
这表明当经济发展至一定水平,CO2排放量将从增长转为逐渐下降,经济发展可脱离高碳排放,即“低碳”发展是可实现的。
2 国内外低碳实践经验比较
自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经济”开始,“低碳”相关各种命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低碳发展”、“低碳城市”等,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推进低碳建设。英、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以立法形式将发展低碳经济确定为国家战略,将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和低碳发展相联系,有效整合环境、经济、社会政策;在源头控制、提高能效及末端治理各环节都注重低碳化;同时注重运用总量控制前提下的市场工具,包括建立碳交易市场、实施碳税和补贴等;此外,发达国家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合作机制方面积累了一定有益经验,这一点在日本最为突出。
与此相比,中国虽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政策措施推动低碳化,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发展战略。以提高能效为主的节能政策是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对策,但这并不能彻底改变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从坚持国家利益的立场看,提出碳强度削减目标是合理的,但从长远看进行总量控制更利于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从政策角度看,国内低碳相关政策尚未构成完善体系;具体国内外低碳发展政策实践经验比较见表1。
表1国内外低碳建设政策实践经验比较
3 对我国的低碳建设的启示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和发达国家的低碳建设经验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证明了低碳发展是可实现的。这对我国低碳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a) 立法保障低碳发展。为保障和促进低碳发展,很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英国的《气候变化法》、美国的《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等。低碳发展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以立法保障低碳发展的制度基础,将为低碳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b) 以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引导低碳发展。目前,不少正在进行低碳实践的城市已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根据内容,可大致分四类:第一类以发展具有特色的低碳产业推动低碳建设;第二类是以构建低碳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综合规划,如《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三类是注重城市低碳的空间规划,如《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第四类通过思考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案探索低碳建设途径,如伦敦、波特兰、西雅图等城市的气候行动规划等;
c) 丰富和完善经济激励性政策工具。很多国家以税收手段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2001年英国开征“气候变化税”,不仅控制了排放量,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筹集资金。补贴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激励性政策,对减排起着正向激励作用。如英国2005年建立了3 500×104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倡导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美国2005年公布的能源新法案也提出对相关企业提供总额不超过50×108美元的补助以鼓励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为促进节能减排,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d) 完善市场机制。碳交易是在排放限额基础上进行管理、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2010年7月国内挂牌成立了贵阳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发改委于2012年1月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形成统一的市场交易体系仍需时日。
4 结语
各国经济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严重依赖化石能源消耗,带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等可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但低碳发展需要找到合理路径,以一定的法律、制度和规划等来保障。
原标题:国内外低碳发展实践经验对比与启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